如烟往事俱忘却(十五)课本剧与浪漫主义
(十五)课本剧与浪漫主义
这章我打算如约来讲讲我高一的班级的神奇老师。
于是从哪里讲起好呢?就按语数外科目顺序讲起吧。
我高一的语文老师是K老师,之前已经讲过一些关于她的事宜。但除了上课以外,K老师还是非常平易近人,活泼可爱的,并且也可能是理想主义的一个践行者。
那时候班级还有午休,电视又流行“百家讲坛”。她的想法就是午休时间开个讲堂,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喜爱或是所学的东西。
然而据我看来,这讲坛其实挺失败的。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将知识教授给他人——有时候自己明白不代表能够讲的明白——于是这个小课堂上千奇百怪。有讲了半天吭哧吭哧也没讲明白一个概念的,有的东拉闲扯十五分钟也没进入正题的。更有的讲了半天然后发现自己居然讲错了的,最让K老师受不了的是居然有人试图分享林肯公园的重金属音乐,然后巨大无比刺耳的“噪音”把教学楼另一侧的副校长都招过来看个究竟。K老师忍无可忍,把那个胆敢分享重金属音乐的同学撵下了台。
于是这就凸显出Q同学的一股清流,讲话不急不慢,不卑不亢,声音磁性昭昭,不高不低,态度庄严稳重,真乃讲课的一把好手。
就是课程内容稍显单薄。
不过单人的优秀表现无助于从根本上拉回整体的颓势。K老师苦思冥想,宣布不要开讲坛了,我们要排演课本剧!
大家先是松了一口气,然后又目瞪口呆。当然这个目瞪口呆做戏成分居多,更大的可能是如我一样开始暗搓搓高兴中:“有好戏看啦!”
乐过头了是要乐极生悲的。我无数次实践这一千古真理。
K老师点名要我去演《雷雨》中的鲁侍萍,还一定要排演和周朴园相认的那场戏。我觉得她可能是觉得我跟鲁侍萍有非常多的共同点。
然而排练中我是真的演不好,倒不是笑场,而是平时就装模作样惯了现在让我继续装成另一个人我非常不习惯,念出来的台词自我感觉都硬邦邦的毫无感情。后来念大学的时候闲暇时间读一些文艺理论,理论中指出某些初涉表演的人表演理应是沉浸式的,就是你必须完全的、从头到脚地沉浸在另一个人的人生角色中才可以。如果你在扮演另一个人的时候还有自我意识,那是演不好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我当时排练的特别痛苦,于是跟K老师提出辞演。
K老师问我理由,我给出一个真实理由:“我演不好。”
K老师不开心:“没有人是天生的演员,你应该努力尝试。”
真的理由走不通,于是我只能给出一个假理由:“我父母觉得耽误学习。”
K老师长叹一声,放我走了,让另一个男生接替我的角色。
实际上我爸妈根本不知道我在学校做了什么,他们连我参加什么课本剧啊,辩论赛啊看什么书啊都全然不知道,稀里糊涂地当了一回我的挡箭牌,也是很冤枉了的。
但效果是极好的,接替我的男生虽然扮演的是反串角色,但效果可以说跟我排练的效果天上地下(他是天上,我是地下)。我念出台词自己感觉都毫无感情,他念出台词就好像他已经酝酿那些句子好久了,已经闷在心里太久太久了,就等待一个机会喷薄而出一样。
演的真好。
我真心实意的拼命鼓掌,在想我怎么没早点辞演,非常抱歉耽搁跟我对戏的同学这么长时间陪我排练。
虽然剧中还是有一处笑场了,但不是因为台词表演的原因。而是道具组准备的充作周朴园给鲁侍萍开的支票纸太结实了,扮演鲁侍萍的男生第一次撕居然没撕动,临时救场的后台同学递把剪刀过来才算把这幕演完。
大家这才撑不住笑了,不然眼泪就真流下来了。
幸亏那天第二场剧目是《哈姆雷特》的哈姆雷特之死一幕,台上噼噼啪啪的击剑冲淡了现场严肃的氛围。不然真的担心我那天手帕纸没带够。虽然为了这个击剑表演扮演双方男同学已经排练了一周,但他们各拎着一把扫帚杆子上台大家还是哄声雷动。
都是乐的。
结束的时候K老师总结陈词,意有所指:“有些同学为了个人目的而辞演······”
不过我已经高兴的听不进去她在说什么了,平生第二次看课本剧这么兴高采烈,第一次还是在小学时代,班级演出的剧目是《金色的鱼钩》。
剧目都不是浪漫主义题材,但演出和观看的人,都是抱有一颗浪漫主义的心啊。
全文目录:【回忆录】如烟往事俱忘却·目录
已完结,或有番外随机掉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