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的学习杂记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2017-05-14  本文已影响18人  b1a8dd2ada89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一、希望给予动力,志业给予耐心

希望如同是右手持着的剑,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勇往无前。而志业如同是左手举着的盾,给我们阻挡着困难和障碍的进攻。

1.难能可贵的希望

希望——

笑来老师重新定义了一下什么是希望:

希望的通俗定义很简单,“ 相信明天会更好 ” —— 就这么简单。当然,需要再精确一点的话,就是,“ 所谓的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 这里的重点是,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的,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的—— 尽管还有运气因素;但若是反过来看,一旦放弃了行动,那么,明天变坏直接就是确定的,100%,没有任何例外。

而这个希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你对成功的白日梦,它是一个具体的,摸得见看的着的一个事情,就如同迷信到科学的过渡,那种对自然现象的“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一项技能,就可以获得“希望”这把剑。只要熟练、精通过一项技能,就知道了从不会到习得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笨拙是如何一点点的消失的。面对所有不会的事情,就会更理性的告诉自己,只要“重复”的正确练习,必然会渡过这个难关,而不是告诉自己“我终究不是这块料”的自我欺骗。

笑来老师还讲了一个例子:

今天有很多人开车。从刚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开车这东西,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用不着“精通”)…… 在这过程中,所有人都一样,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 到最后,大脑已经把那方向盘、那刹车和那油门(现在我开特斯拉,就没有“油门”了,只有“电门”)“内化”成了自己的“器官之一” —— 当你需要左转的时候,你完全是靠“条件反射”做完一切的,瞟一眼反光镜,脚踩刹车减速,方向盘以合适的速度左转合适的程度,转弯完成后略微松开方向盘让它自己“回轮”,在车头方向已经摆正的时候你又下意识地握紧方向盘,右脚从刹车早已恰当地松开,踩到油门(或者“电门”)上,逐渐加速…… 那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那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你的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希望”就帮我们劈开了挡在我们面前的荆棘,也可以说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荆棘”,明白重复的重要性,我们就会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话是真的,通过重复不断积累,一路砍到目标。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2.帮助提升视野的工具——志业

进攻的同时,我们也要有个坚韧的盾牌,盾牌的外部帮助我们阻挡伤害,而左手上同时拿着的地图,也帮助我们明确方向。

志业,就是这个盾,志业相当于超级英雄电影里的“Calling”,明白自己的召唤或说天职,对眼下一切就能做到“不动心”,而伯凡老师讲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王阳明:

先说说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这个人活的时间不长,只活了57岁,但是他做的事情,成功学大师们都能看得上。在这57年的短短的一生当中,他做官做到了什么地步了?

做到了在明朝能够封侯。做官做到多大、几品几品其实也不是特别难,但是做官还能够让皇上给你封一个侯爵,那是一件非常难非常难的事。据说明朝只有两个人是因为文官立下武功而被封侯的,明朝二三百年的历史当中只有两个人。按照儒家的价值标准,王阳明叫古今之完人。因为他实现了儒家所说的三不朽。什么叫三不朽?就是立功、立德、立言。

立功,作为一个读书人他打了三大战役。

立德,我只说一个数字,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任何现代的传播媒介的情况下,他拥有忠实的弟子两万多名。

立言,王阳明作为一个思想大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总而言之,说他是古今完人还真不过分。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他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的成就,尤其是在世俗的这些功名利禄之外,能够成为国家的脊梁,能够在历史上,在思想上有那么高的地位?我觉得原因可以用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词——“志业”来解释。

王阳明是那种有强烈使命感的人,他对老师说,读书不是为了中状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圣人,做像孔子那样的圣人。

当然,王阳明也清楚,在那个年代,只有通过科举你才能够做官,你才能为老百姓做事情,你才能够谈得上为生民立命。

从王阳明整个一生来看,他的仕途很坎坷,但他为什么能在那种被排斥、被打压、被陷害的情况下还能做那么多的事情呢?原因就是三个字,不动心

我们今天来问,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我觉得就是因为他心里头有一个purpose,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有一种天职,我干这份小职业不是我的目的,虽然我也必须得干这件事情;你们用各种方法整我的时候,我是不走心的,因为我想着别的事情,能应付过去就应付过去;你说要科举我就科举,但是我不会把自己的定位搞的很low,让自己升官发财。

因为他总是在想着一件事情,就是成为圣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于他心里一直有这个目标,他面对阶段性不顺的时候,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包容和忽视,不会因为眼前种种纷扰让自己忘记那个目标。

通过王阳明的例子,我们就知道有给自己设定一个志业是多么重要,不但可以明确自己人生的目标,还可以在困难和坎坷的面前“不动心”即不被伤害。

二、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

希望和志业都是自己思维方式上的转换而形成的,简单的说来就是观念的改变,也可以说是心智模式的改变,这些进而使得我们的“操作系统”各不相同。

我们作为人,其实“硬件”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别人能做的事情,只要掌握了合适的方法,你多半也能做到。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差别却非常大呢?因为我们的“操作系统”非常不同。

我们的经历和学习会不断的建立新的脑部回路,而不断的重复做某件事情就会不断的加强这个神经回路,产生一个正循环,越做越强,越强做的越好,进而越做。笑来老师用他小时候弹吉他做了例子:

刚开始弹吉他的时候,有些难度高的地方,感觉怎么弄都过不去(注意,那只是“感觉”而已),坐在那里生闷气,父亲看到了就乐,说,放慢一倍速度就简单了,然后重复很多遍“手指头就记住了” —— 这个说法我永远都忘不了,不是“你就会了”,不是“你就熟练了”。而是“手指头就记住了”!

后来我发现手指头确实能记住很多东西…… 比如,许多年后我在背单词的时候,经常是边看边读边敲键盘,结果,手放在键盘上,那一长串字母瞬间就飘了出来,可若是拿起笔想在纸上写出来,竟然要回忆半天才行!

1.如何才能获得“希望”呢?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首先一个有“熟练”体验的人就比一个没有“熟练”体验的人更容易获得“希望”。

不论是多么微不足道的小技能,如果有过一次从笨拙到熟练的体验,想必就能极大程度上消除我们对于学习其他技能的恐惧。因为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平静接受开始时的进步缓慢,让我们期待练习后的熟练应用。

回到现实中,学习过程中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而没有过“练熟”经历的人,对于即时反馈的渴望尤为强烈。

所以笑来老师给大家的建议就是:

如果你过去没有过类似的体验,不如从今天开始为自己找一个目标。不论是学习一种乐器,还是体验一种运动,让自己体验一次通过练习慢慢熟练的过程。

有了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一旦掌握了每次学习的必经过程之后,再去学习其他技能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个领域适用的技巧和方法,未必能够完全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但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之后的畅快感却是相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笑来老师觉得大家应该多去培养点兴趣爱好。因为通常兴趣能够在你重复练习时,减轻你烦躁的感觉,一旦突破某个瓶颈期,马上就能感受到掌握技能带来的快感。

这就获得了“希望”,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一定会更好!

若是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希望”这个东西—— 它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

然而,希望就好像是烛光,常常非常微弱,所以也需要你守护。只不过是一阵风来了,它就被吹灭了,怪谁呢?应该怪自己,那是你不对—— 你的责任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

2.志业,成长需要耐心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其实让我们有一个志业的目的,是在于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眼下的坎坷和成长中的积累,吴军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话说18世纪末英国有一个人,按照今天中国人在网上的说法是标准的屌丝,因为他前半生过得实在让人悲催泪下。他出生于穷苦人家,没有读过书,十几岁时就在煤矿里当童工,但是他很好学,后来成为了一名机械工,不过直到18 岁,他还不太识字。

但是,他知道,当个文盲,一辈子不会有出路,于是自掏腰包,拿出部分工资去上夜校,每周三次,从不间断。到19岁,他才会写自己的名字,到21岁,他可以阅读并书写简单的书信了。因为地位低下,他的恋爱和婚姻也一直不顺利,最后娶了一个大他12 岁的乡村女仆。和别人不同的是,这位技工很勤奋而且有恒心,当那些蓝领工人在工作之余喝酒取乐时,他在研究机械和读书做作业。

我们这位主人公年轻时可以讲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他的太太在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后便去世了。他不得不将幼儿交给妹妹代管,不久后,他的父亲(也是名技工)也因为工伤而瞎了双眼,要靠他照养。

不过靠着自己的努力,他在31岁那年还是当上了矿上的技师。他终于有钱将自己的儿子送入学校,然后他就跟儿子一起学习。他的儿子罗伯特和他一样喜欢研究东西,十几岁时,罗伯特读了富兰克林做雷电实验的故事,自己也做起雷电的实验,结果差点把家里的房子给烧了。

由于在矿上工作,当时矿上的瓦斯爆炸很多,他就天天琢磨发明一种矿上使用的安全灯,最后他经过努力,还真发明出来了。不过,当时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汉弗莱·戴维爵士也几乎同时独立地发明了安全灯。

这引发了长达几十年的发明权之争。我们的主人公当时只是个普通的技师,而戴维是著名的科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也是世界上发现元素最多的人,有着显赫的社会地位。因此,这次争议对这位技师来讲很不利。虽然矿主们都支持他,但这件事最后不了了之,不过这位技师也没有因这项发明挣到什么钱。

这时候,如果换你,你觉得该怎么办,抱怨社会不公平?或者认为自己这一代算是完蛋了,寄希望于下一代(他当然也这么做了,送孩子上大学读书)?都不是,他对此并没有在意,而是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另一项伟大的发明之上了。最终,历史给了他一个称呼——火车之父,讲到这里,你已经猜到他就是继瓦特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发明家史蒂芬森。

我并不想给大家写鸡汤文,恰恰相反,我是用史蒂芬森的故事对比出我们身上的不足之处。对于那些试图在金字塔上爬几个台阶的人来讲,最需要具有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

三、成长很辛苦,但别痛苦

写到这,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志业与梦想的同样是对理想的渴望。区别就在于,志业是接受现实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而梦想是忍受、坚持,期待着挺过去就见到的曙光。

我们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注定是荆棘丛生,注定辛苦,但是否就应该痛苦呢?给自己的目标赋予意义,你可以说我是在自我催眠,但我是快乐的得到糖果,你却要痛苦的得到吗?

吴军老师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是否能跑完,而不是中途退出。任何是事情都是要积累的,最近读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就刷新了我对英语的认识,就背单词来说。我们买那么多的“X单词X天背完”,只不过是在看到那么多生词的阅读理解时,觉得背完那么多单词就能看懂了。而正真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是在你遇到生词的时候记录背诵,理解意思并应用,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了呢?

最后说一句我的观点:持续积累,积跬步至千里,不单单是说说而已,要行动。
5/7成长周记: 自我附能——希望、志业

参考及摘录文献:

《我们重新认识了“希望”》——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5月12日

《从王阳明,看如何用“志业”超越苟且》——吴伯凡,伯凡日知录,5月9日

《第050封丨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吴军,硅谷来信,11月28日

以上均为“得到”APP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