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做到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同事小李,去年刚刚到单位,一个两百多斤的大胖子,走起路来都不敢太快,怕刹不住。虽然他也经常嚷嚷着减肥,可总是一运动就腿疼,一吃起来就饱不了。但他有一个很好的心态,不管是对于自己的体重还是同事的其它调侃,统统笑嘻嘻接受,时不时还自嘲几句。他的人缘也很好,跟领导、同事等,都能很快地建立平等的关系,不自卑也不强势。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成了大家都喜欢跟他聊天的“胖子”。
同事小杨,六年多的“老资历”了,性格比较和善,与人交往也比较在意别人的感受。但是,他并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平时与人聊天很少会吐露心声,对于领导,他也一直敬而远之,经常是一个人独自待着。
在一个单位或集体中,构建出不同关系模式的人,我们会说他们有相应的性格,比如小李,我们都说他性格外向开朗,而对于小杨,我们都认为他性格内向、不善交往。
现实生活中,各种性格的人都可能存在,各种关系模式也都有可能产生,这是在集体中生活过的人都知道的事实。
但是,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关系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总的概括来说,性格就是一个人的内在关系模式。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一个人的重要客体可能很多,但最初有重要影响的就是父母。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最初与父母构建的关系模式,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个阶段大概在6岁之前。而这,就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
随着参与活动的增多,一个人要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会构建新的关系,而人们总是会将新的关系修剪的符合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也就是不断重复6岁之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在这种重复中,常常有着精准的对应,一个人与女权威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与妈妈、奶奶和姥姥等女性养育着的关系,而与男性权威的关系,则可能对应着与父亲、爷爷和姥爷等男性养育着的关系。
这种基本的关系模式,会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命运。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在两种拥有不同关系模式的个人之间,必然会产生摩擦、互相较量。这为改变提供了可能。
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谁都不会认为自己是“不对的”、“弱的”,都会争取“我是对的”、“我比你强”,特别是在地位不同的上下级关系中。
所以,平等才是最后的解决之道。在互相不破坏自恋的情形下,构建基本平等的关系,我们会发现,这才是最舒服的关系模式。
构建平等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事实、理解情绪、驳回谬误。
可以说,关系就是命运。而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关系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重复着类似的关系模式。这种“轮回”最终构成了我们的命运。
而因为关系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命运也是可以改变的。关键在于觉知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