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笔

2022-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余左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有一个人问:为什么有些高中生的文笔看起来比知名作家还要好?

这个问题似乎具有一些代表性,就像唱歌,很多人觉得一些所谓的歌唱家还不如一些流行歌手唱得好,感觉他们徒有虚名。

回到文笔这个问题,要回答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文笔”。我们先从感性的认识开始,我们不一定确切地知道文笔的概念,但我们却大约能说出文笔好的文章与文笔不好的文章是什么感觉。

大凡文笔好的文章,读起来总给人流畅、新鲜、愉悦的美的享受,而文笔不好的文章读起来则是生硬、老套和乏味的。这种区别是如何产生的?

我们知道,写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文从字顺,如果语句都不通顺那谈文笔就是笑话。通顺之外,就开始追求特色,比如“词语、句子的陌生化”。有些作家对于自己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苛,别人用滥了的,甚至用过的词句他都极力避开,求新求变是他的基本宗旨。比如韩愈就有这种偏向。

其次,有的作家也会在修辞上大下功夫,大量使用对偶、排比、顶针回环等这些复杂的修辞手法,以使文章看起来华丽和高明。其中“赋”这种文体最具代表性。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有些文章表面上看起来没多么惊艳,但仍然被称为好文笔的代表。比如老舍的文章。

老舍的文章就是以北方白话为基础写出来的。所谓白话,就是北方人日常使用的语言,就是北地方言。按照常人的理解,文章的语言应该是高大上的,白话土语都能写出文采不可思议。我们试看下面老舍的这段描写——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脸上绷紧,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诸位!”他等着,等着,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他咽了口气:“没人懂!”他低声的说,可是大家全听见了。

这段文字选自老舍的《断魂枪》,是一部武侠题材的短篇小说。余光中曾经批评戴望舒的《雨巷》,说太多形容词了,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等,意思是用形容词效果不如动词。老舍这一段连用“削、砍、劈、拨”等动词组合拳,将整个王三胜的表演写得非常漂亮,令人眼花缭乱。而且写得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做到了不多一字也不少一字。最后,这段描写也给人徒有其表的感觉,暗示了人物王三胜其实没有多大本事的特点。

由此看来,有些好的文笔并不是浮于表面的,并不能直接从表面上看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类型的文章又要比直接在词句和修辞上下功夫的文章要高明。

在文学史上留名的文学作品,文笔并不都是上佳的,这可能出乎我们普通人的意料。一部作品在某个方面特别突出也有可能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一类作品,也许文笔也很好,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那些具有伟大思想的作品。

《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被视为传世之作,人们从各个方面去解读它,如它里面的诗词,它的人物刻画,它描写的人情世故等,但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还是它的思想内涵。

这部作品描写的一个男人与一堆女人的生活琐事,附带出的几个家族的兴衰,到底想表达什么?有人说是人生的幻灭,有人说是作者对千百年来男性所主导的社会的失望,也有人说这是一首封建社会的挽歌。曹雪芹到底看到了什么,想表达什么,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人知道,然而这就是真正伟大作品的特质。

曹雪芹曾经也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享受过常人无法企及的荣华富贵,又遭受过常人难以想象的世事人情,为了写这部作品,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谓字字泣血,句句呕心,这才换来了这部作品的分量。

三流的作品,是词句的雕琢,二流的作品,是技巧的卖弄,一流的作品,是生命的吟唱。文笔这个东西,在文章中固然是吸引人的一种办法,但真正伟大的作品,是不限于文笔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