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注《随园诗话》(1286)下

2024-02-24  本文已影响0人  真老实人_425a

【原书卷十六·一九】

高骈节度西川,又调广陵。咏《风筝》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移别调中。”吴官山左,又调楚江。《咏怀》云:“阿婆经岁抚婴孩,饥饱寒暄总费猜。才识呱呱真痛痒,家人又报乳娘来。”两意相同。余不喜陈元礼逼死杨妃。《过马嵬》云:“将军手把黄金钺,不管三军六宫。”吴《过马嵬》云:“桓桓枉说陈元礼,一矢何曾向禄山?”亦两意相同。吴又有《韩城行》云:“良人远贾妾心哀,秋月春花眼倦开。忍死待郎三十载,归鞍驮得小妻来。”咏《虞美人花》云:“怨粉愁香绕砌多,大风一起奈卿何?乌江夜雨天涯满,休向花前唱楚歌。”

柏崖《送客》云:“握手才经岁,含情复送君。不堪秋色老,重使雁行分。岳麓山前月,崇台岭外云。都添孤客恨,回首念同群。”诗甚清老,不料衙宫中乃有此人。

高骈(821—887),字千里。幽州(今北京市)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省景县),先世为山东名门“渤海高氏”。唐朝后期名将、诗人。出生于禁军世家,历右神策军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护等。咸通六年(865),高骈率军破峰州蛮。次年,进兵收复交趾,出任首任静海军节度使,任内修筑大罗城,奠定了现代越南首都河内的基础。后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期间多次重创黄巢起义军,并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封渤海郡王。晚年嗜好装神弄鬼,几近痴癫。光启三年(887年)为部将毕师铎所囚杀。《新唐书》将其列入《叛臣列传》。高骈身为武臣,而好文学,被称为“落雕侍御”。宋人计有功称其诗“雅有奇藻”。《全唐诗》编有其诗一卷。

节度,音jié dù,犹节制,约束;调度;指挥的意思。此处指担任节度使。节度使,中国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举例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唐纪二十六有载: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西川,音xī chuān,唐代行政区划名。公元757年,朝廷将原来的剑南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则简称“西川”。到了宋代,又设置了西川路。从此,“西川”一词便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唐宋时的“西川”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

广陵,扬州古名。在本条诗话中,“又调广陵”是指高骈调任“淮南节度使”。淮南节度使,唐朝在淮南道设立的节度使。至德元载(756)设置,治所在扬州。管辖扬州、楚州、滁州、和州、庐州、寿州、舒州、光州、蕲州、安州、黄州、申州、沔州。辖区相当于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

堪听,音kān tīng,意思是可以听。

别调,音bié diào,释义:1、另一种风味。《水经注·卷四·河水》:“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酿出的酒)别调氛氲,不与佗同。”别调:另外一种风味。氛氲:香味很浓郁的样子。佗:同“他”,别的,其他的。2、另一种曲调、格调。另外自成的其他音调。唐·李白《凤吹笙曲》诗:“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3、前人对词的另一种称呼。刘克庄的词集称为《后村别调》。

山左,音shān zuǒ,山东省旧时的别称。山左中的“山”指太行山。中国古代,坐北朝南。“坐于”太行山,则太行山左侧为山东省。故也将山东称为山左(山西称为“山右”)。类似的例子有“江左”,坐北朝南,则长江下游为江左。

楚江,音chǔ jiāng,楚江就是现在的长江。唐·李白《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迴。”宋·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词:“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清·吴伟业《顾西巘侍御同沉友圣虎丘即事》诗:“我昔楚江同宋玉,君今吴市访梁鸿。”

“吴官山左,又调楚江。”是指吴镇先任山东陵县知县,后升迁至湖南沅州知府。以“楚江”代指湖南。明清时期的湖广大致包含先秦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湖南、湖北都属于“楚省”,即湖广布政使司,直到清康熙时期才分疆而治。楚不仅是湖广省的别称,也是湖南、湖北中任一省份的别称。两省细分可称“楚南”、“楚北”。按:笔者揣测,此处的“楚江”,或是“楚南”之误。

雅,音yǎ,此处为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向来如此。《史记·高祖本纪》:“雍齿雅不欲属沛公。”表示程度,相当于“很”“极”。宋·苏轼《卢山五咏·饮酒一》诗:“博士雅好饮,空山谁兴娱。”

陈元礼,即陈玄礼(?—760),籍贯不详,唐朝宿卫将领。初为果毅都尉,位至龙武大将军,封蔡国公。景龙四年(710),随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唐玄宗时任禁军左龙武大将军,以淳朴自检,为唐玄宗亲信。天宝十四年(755),爆发安史之乱。次年,安禄山进逼长安,陈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未成。唐玄宗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今陕西兴平)。陈玄礼与太子李亨等人密谋,公开鼓动禁军哗变,请杀宰相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太常卿杨暄。杨国忠被乱刀砍死。又请诛杨贵妃,唐玄宗不得已命令高力士处死杨贵妃,军情始定。后陈玄礼表示对唐玄宗尽忠,随侍入蜀。至德二年(757)10月,郭子仪率军收复两京后(洛阳、长安),同年12月陈玄礼护随唐玄宗回到长安京城,因护驾有功,封为蔡国公,实封三百户。上元元年(760年)8月辞官归乡,不久老死家中。按:陈元礼出自昆曲《长生殿》,他在剧中就是逼死杨贵妃的龙武将军,与陈玄礼的历史叙述是一致的。由于《长生殿》是在康熙年间所创的,为了避讳康熙皇帝之名,所以文本将唐玄宗称为唐明皇,而陈玄礼也被改为陈元礼。

杨妃,指杨贵妃。

马嵬,即马嵬坡,在陕西省兴平县西。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乱军攻陷潼关,长安危及,玄宗仓皇逃蜀,道经马嵬坡,六军驻马哗变。杀奸相杨国忠,逼玄宗赐死贵妃,随后将杨贵妃草草埋葬于此。史称“马嵬事变”。马嵬坡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以西的李家坡村旁。兴平市在西安市以西大约50公里处,在唐代被称为金城县。从兴平往西再走10多公里,有一个地势北高南低的斜坡形地带。东晋太元年间,朝廷曾经委派一位名叫马嵬的将军在这里筑建城池,所以被人们称为“马嵬坡”。此地当时建有驿站,为过往的官员和信使提供住宿和饮食,因此马嵬坡也被称为“马嵬驿”。

钺,音yuè,古代兵器。似斧而大,刃口呈弧形,长柄,金属制成,也有玉石做的。多用于仪仗。钺作为兵器,其形制似斧,以砍劈为主。《说文解字》曰:“大者称钺,小者称斧。”两者区别在于斧刃较钺为窄,钺刃较宽大,呈弧形,似新月。《十八般武艺全书》载:钺头较斧大之三分,钺杆比斧杆约长50厘米。此外,还把斧背上有勾或刺,杆端有尖的斧,称为钺。黄金钺,是以黄金为饰的钺。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书·牧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三国志·魏志·曹休传》:“帝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

三军,音sān jūn,古代所说的三军是指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军。起源于春秋时期。前军一般是先锋营负责开路(架桥、修路)、侦察、应付小规模的战斗,带部分军需物资。中军就是统帅所处的大军有当时作战的大部分作战兵种(骑兵步兵)。后军主要就是全军的主要军用物资、工匠、以及大量的民工等。

六宫,音liù gōng,本义是指古代皇后的寝宫,又以六宫称后妃所居之处。同时,六宫还泛指后妃。《周礼·天官·内宰》中有“以阴礼教六宫”的记载。郑玄解释,皇后寝宫有六,其中一正寝,五燕寝,合起来即六宫。六宫与天子六官相对应(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周礼》: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郑注云:六宫者,前一宫,后五宫也。五者,后一宫,三夫人一宫,九嫔一宫,二十七世妇一宫,八十一御妻一宫。凡百二十人。后正位宫闱,体同天王。夫人坐论妇礼,九嫔掌教四德,世妇主知丧祭宾客,女御序王之燕寝。)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贺《贝宫夫人》中的“六宫不语一生闲,高悬银牓照青山”,所言“六宫”皆指后妃,而不是专指皇后。

桓桓,音huán huán,该词语仅见于文言文。释义:1、本义为威武的样子。《诗经·鲁颂·泮水》:“桓桓于征,狄彼东南。”本意为威武的样子。《尚书·牧誓》:“勗哉夫子!尚桓桓。”孔传:桓桓,武貌。2、引申为高大的样子。南朝·陈徐陵《司空徐州刺史侯安都德政碑》:“岩岩天柱,大矣周山之峰;桓桓地轴,壮哉昆仑之阜。”3、又引申为宽广、坦然的样子。 宋·曾巩《朝中祭钱纯老文》:“利害之际,人鲜能安。彼为惴惴,公独桓桓。”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至乘朝车,执宫戈,桓桓德心者,皆有重寄。舍命豹袖之下,即独行安之,如张然明、皇甫义真其人矣。”

枉说,音wǎng shuō。意思是徒然说,白说。清·陈维崧《念奴娇·将发金陵》词:“北渚田荒,西畴租少,枉说丰年瑞。”

禄山,指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个首领安禄山、史思明中的安禄山。

韩城,今韩城市,陕西省辖县级市,渭南市代管。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夏、商属雍州,《书·禹贡》有“龙门,禹贡雍州之域”的记载。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因而史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名佚传)封于韩,食采于韩原一带,称韩(侯)国。周宣王时,秦仲少子康又受封于梁山,是谓梁(伯)国。今韩城市南古少梁即其都。明《韩城县志》载:“韩,候、伯之国也”。春秋时,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博物志》载:“韩,武子采邑”。武子后,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年),秦更少梁为夏阳,置邑。南北朝时,宇文觉废魏建立北周,明帝二年(558),夏阳并入合阳。隋开皇十八年(598),夏阳自合阳分出,重新设县,以古韩国改名韩城,属冯翊郡。明洪武七年(1374),韩城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同州潼关道。清初沿用明制,属西安府同州潼商道。解放后,韩城县属渭南地区。1984年1月改为韩城市(县级市),仍属渭南地区。1995年,渭南地改市以后,属渭南市管辖。

良人,音liáng rén,古时夫妻互称为良人,后多用于妻子称丈夫。

远贾,音yuǎn gǔ。意思是从远方来或到远方去的商贾。唐·韩愈《南山》诗:“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宋·赵师秀《多景楼晚望》诗:“远贾泊舟趋地利,老僧指瓮说州形。”

小妻,音xiǎo qī,古代侧室的一种,相对而言地位较高。后成为妾的别称。《汉书·枚乘传》:“乘在梁时,取臯母为小妻。”《后汉书·赵孝王良传》:“赵相奏乾居父丧私聘小妻。”李贤注:“小妻,妾也。”

虞美人,音yú měi rén,一年生草本植物,全体被伸展的刚毛,稀无毛。茎直立,高25-90厘米,具分枝。叶片轮廓披针形或狭卵形,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花单生于茎和分枝顶端,花蕾长圆状倒卵形,下垂。花果期3—8月。原产欧洲,中国各地常见栽培,为观赏植物。花和全株入药,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止泻、镇痛、镇静等功效;种子含油40%以上。虞美人的传说:相传秦朝末年,楚汉相争,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汉军围于垓下。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与宠妾虞姬夜饮。忽然听到楚歌四起,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感到大势已去,含泪唱《和垓下歌》起舞,歌云:“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颈一横,顿时血流如注,香销玉殒。这就是秦末时期最为凄美悲壮的爱情故事“霸王别姬”。传颂千百年来,一直令人唏嘘不已。后来,在虞姬的墓上长出了一种草,形状象鸡冠花,叶子对生,茎软叶长,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娇媚可爱。民间传说这是虞姬精诚所化,于是就把这种草称为“虞美人草”,其花称作“虞美人”。虞美人花朵上鲜艳的红色,据说就是虞姬飞溅的鲜血染成。似乎虞姬死后仍在,她变成了虞美人草,年年在春末夏初这段时间开花,即使转为草胎木质,依然执着,仍是那一份对霸王的坚贞与守候,还是像从前一样终年不停地为霸王展颜巧笑、弄衣翩跹。

大风,此处双关指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歌》是汉朝皇帝刘邦创作的一首诗歌。此诗歌仅有三句,前二句直抒胸臆,雄豪自放,亦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抒发了作者内心表现出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大气磅礴,包含了双重的思想感情,别具一格。南朝·梁·萧统将其选入《文选·卷二十八》杂歌类,原文:“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乌江,地名。秦,为乌江县。明初,废县为镇。位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东北约20公里。镇北原有乌江河,在乌江河入长江之处被称为乌江浦,是东渡长江的渡口。《水经注》记载:“江水又北得黄律口,即乌江渡也。又锁石港,在旧乌江县东北五十里,入大江。”秦汉时期在此设置驿亭,名乌江亭,设乌江亭长。项羽兵败至此,乌江亭长为他准备好渡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奈何项羽心中愧疚,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东渡,率部下同追击而至的汉军做最后一次惨烈的搏杀,然后自刎而亡。沧海桑田,乌江河已不知所踪,不过在如今的和县乌江镇南驷马山引江水道边上,有乌江霸王祠,千百年来被人们认为是当时项羽最后搏杀和自刎之地。

柏崖,即王光晟,字柏崖。

岳麓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湘江西岸,是较为难得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因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岳麓山是融儒、释、道为一体的文化名山。它包容了历史上鸿儒巨子、高僧老道、骚人墨客共同开拓的岳麓山文化内涵。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亦坐落在此。

崇台,音chóng tái,犹高台。崇台岭,未见有具体山名或地名。笔者认为,这是为了与上一句“岳麓山前月”对偶而写,未必真有此处。

衙宫,衙署与皇宫的并称,因为王光晟既在地方衙署中担任过江宁典史,又在皇宫中担任过内阁给事中。

闲言碎语:

本条诗话中的《韩城行》,笔者揣测是作者为司马迁鸣不平。韩城,司马迁故乡。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西晋永嘉三年(310)始建司马迁祠;元代,司马迁衣冠冢始建。

清康熙七年(1669),司马迁祠进行大规模扩建。占地4.5万平方米。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乾隆时期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