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淡,回忆越来越浓
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她说“今年我的新衣服还没买”,我问她:“你现在还会买新衣服啊?我都好几年没买了”她很霸气地回我:“现在过年都没有年味了,还不给自己买新衣服,你不觉的很惨吗?反正我到80岁还是会给自己买水水的新衣服”。
没过几天,和同事下班聊天,谈起新衣服,同事说:“现在经常淘宝,平时动不动就给自己买新衣服,感觉过年都是给爸妈买的,我都没给自己买,再说,也没有人会一直穿着过年那一套衣服吧”。
过年穿新衣,穿的其实算是种气氛和仪式感,但是我们越来越不在意这些形式,就着“极简风”风格把年过的越来越随意。
老一辈过年习俗特别多,在乡下,从除夕夜忙到正月十五。从祭祀上看,大年三十晚,就要熬着夜准备一大桌的供品,具体是多少样是有讲究的,我这一代懂的估计没几个;大年初一,按照往年,我妈一大早就要去好几处庙里拜佛,这几处各有什么区别和含义更是我们琢磨不透的;迷迷糊糊到初九拜天公,又是一桌供品,数量多少,怎么摆还是要看老一辈······而这老一辈中,在我一些年轻的婶婶辈里其实早已经开始从简,年轻的这一代因为不会,无法继承传统,只得随大流操作,跟风的人越多,礼节也就越来越删繁就简,减少的礼节、简单的仪式、毫无生气的过年,年味变淡是理所当然。
把年过的随意的理由还在于---目的性越来越明显,工作节奏加快,生活质量上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春节假期出门看世界,例如我们部门总监,早在半年多前,她就预定好春节一家老小的旅游,去年是泰国,今年选巴厘岛,用她的理解就是:礼节习俗她并没那么重视,她看重的是当下,一方面,父母虽然老,但其实也渴望出国看看,趁着现在他们身体硬朗就带他们多走走;另一方面,孩子也大了,需要开阔视野,跟上新时代的教;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起出去玩是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过年要的是假期,长假才能有充足的时间旅游,至于过年本身的意义,其实没那么重要。
当然,让年变了味的另一个原因是----压迫性越来越强,情绪上有了快乐之外无奈的束缚力。成年之后,新年大体就是:给父母家人买新衣、回家团聚、串亲戚、发压岁钱,而喜庆气氛中随时要处于一种很焦虑的状态---二十几岁的年纪,总感觉一切都在被催着往前近,问累不累,其实真的很累,还没适应成人的规则,还来不及接纳成年人的世界,就被迫不及待地往前推,而助推的人还是这群爱你的至亲,他们催着相亲、催着结婚、催着生孩子,生完接着催二胎·······在这样的状态下,年,确实有点像神话故事里的那头神兽,过的让人很有压力。
回忆越来越浓,年,越来越食不知味,我还记得好几年前,一大家族的人挤在小小的古厝里,父辈抽烟聊天、妈妈们张罗东西、大孩子帮忙干活、小屁孩们跑来跑去,等到十二点,围在古厝深井四周,看大门外一大排的爆竹响个不停;现在呢,十二点拜完自家的,再三五成群的往古厝走,还是像以前一样,围着、聊着、忙着····但孩子都大了,愿意去古厝的不多,人不齐了;成年了,心事比以前多了许多,看着热闹反而有了些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