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观人生,笔写风云读书笔记简友广场

No.8 ||《认知觉醒》(6)

2022-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菁歌

第六章 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第一节 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来源于自制力。

珍惜每天的礼物

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每天早上醒来,我们都会收到一份礼物——纯净的注意力。不管你昨天经历了什么,经过一晚的睡眠,你的精力总会得以“重启”。

注意力的使用同样遵循这个规律,最初的选择会影响行为自动增强的方向。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在增强回路的起点,做出有利选择所消耗的自制力是最小的,如果等负的增强回路形成,再想改变就难喽!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这个秘密适用于所有人。

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一切都只知道个大概,这对提升行动力来说,是很致命的。

仅仅知道要事第一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拥有另外一种能力: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一招建立清晰力

不过不用担心,清晰力的建立并不复杂,做到这三个字就可以实现:写下来。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将纸页对折;

第二步: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脑,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统计“计划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这样,时间也变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一天过后,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统计,时间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个页面分为以下4个部分,呈现“工”字形。

(1)待办事项

(2)计划完成

(3)实际完成

(4)备注

“写下来”就是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因为“写下来”会清空我们的工作记忆。

行动力最怕模糊,如果我们的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存在,我们就需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件非常耗脑力的事情。

成长是个系统工程

从某种程度上说,有自己热爱的事,比行动力本身要重要得多,因为一旦有了热情,你就会自带“要事第一”和“提高清晰力”等各种属性。

一切源于“想清楚”

你陷入怠惰、懒散、空虚的情绪中动弹不得时,往往是因为你的大脑处于模糊状态。

不管你处在什么状态下,只要拿出笔和纸,写下目标、写下时间,你的元认知能力就能迅速提升,你就会动力满满。归结起来还是那句话: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计得失的“傻瓜”

在那个时候,我心里始终萦绕着两个念头:

一是凡事必须在看到明确的结果后才行动,如果前景不确定、不明朗,即使别人说得再有道理,我也不愿意投入;

二是如果一个道理或方法不能让自己快速发生变化,就不是最优的,所以要不断寻找,这样才有希望找到最好的方法。

成长中的悖论

这真是一个成长中的悖论: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

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我此前一直强调“想清楚”的重要性,但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接近目标的本质,才能想得更清楚。

很多人总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再行动,事实上,如果不行动,我们可能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毕竟依靠低维度的认知和经历,我们很难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只有先依据前人的假设走到更高的层次,人生目标才可能慢慢浮现。

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突破阈值

如果我想养成一个习惯,通常不会以21天为标准,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我相信一件事情要是能被持续做180天,它就会成为习惯。

做一个有理有据的“傻瓜”

换句话说,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说的是对的,然后笃定地行动。

同样的道理摆在面前,有的人觉得那是鸡汤,没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觉得那是干货,好用得不得了。如果你能够持续行动,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特别偏爱你。


第三节

行动:“道理都懂,就是不做”怎么破解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拉越紧,以至于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却不知如何是好。当他们看到同龄人,甚至是后辈通过扎实的行动功成名就时,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地化为焦虑倾泻而出。懂的越多,焦虑越多,无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认知,其实是一种技能

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

道理再好,如果不去刻意练习,不去刺激相关神经元的强关联,这些美好的认知将永远不会真正对自己产生影响。

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一开始做不好很正常

很多人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开始尝试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做不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然后就放弃了。

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希望和耐心都藏在你的刻意练习里,藏在不断强化的神经元关联里,无论你是否喜欢这件事,只要持续练习,你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做得好,总有一天,你会真正体验到那种“做到”的快感。

我们能做的其实很少

对一些人来说,这部分内容有些打击人,因为我不断描绘了这样一个残酷现实:道理不可能很快实践,道理也不会轻松实践。所以另一个事实就是:我们真正能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少。这也引出了人们不愿意行动的另一个原因:欲望太多。

不发生真正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的学习。

一篇文章、一本书就算讲得再有道理,倘若最终没有促成自己改变,我便认为读这篇文章、这本书的过程是无效的学习。

当“改变”成了读书学习的最高标尺后,我们的学习量还有可能下降。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对成长来讲,道理都是“空头支票”,改变才是“真金白银”。当你凡事都以改变为标准时,你的成长路径会更加清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