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精确”主义

2024-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華子晏

在柏林街头,几个中国人向一个德国人问路,当问到大概要走多久时,这个德国人没做应答,他们以为这是日耳曼民族的傲慢,没想到刚往前走几步,那个德国人却追上来说,以他们现在的速度,再走11分半就到。大伙连声谢谢之后,其中一个人好奇地问,他刚才怎么一声不吭,他说:“我得先看看你们走路的快慢,然后才能算出时间呀。”

这个例子正好阐释了德国人的“精确”主义。

德国人以讲究精确而著称,他们算得上是不精确的话不说,不精确的事不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很突出。

据《欧洲时报》报道,德国制衣业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测量和统计德国人身材方面的数据,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制衣尺寸。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业注入了精密的特性。

相比之下,中国语言中的高频词汇“差不多”,一方面表现了中国人驾驭“不确定性”的功力,同时另一方面也显示一种不求精确的负面的随意性。

我在中国一所大学工作的时候,一个教英语口语的美国外教有一天跟我吐槽,说他班上的学生张口闭口都是 maybe 或 probably,他听得耳朵都生茧子了,直男的他作出硬性规定,以后课堂上谁再用maybe 或 probably,就扣谁的平时分,用一次,扣5分。

我又想起,胡适和鲁迅两位大师都针对“差不多”写过文章。胡适写的是《差不多先生传》,鲁迅写的是《端午节》,两人不约而同地批评了国人这种处事马虎、不肯认真、敷衍塞责的“差不多”精神。

这种“差不多”就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与德国人讲求“精确”的国民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