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子雯|学院持钻福利社点赞专用专题佛晓星辉&学院持钻福利社点赞专用专题陪伴营·中国文学史

读《燕歌行》

2023-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山谷野百合

唐代文学里,诗歌不可不说。随着大唐的政治、经历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各种流派,比如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王维的山水田园派、高适、岑参等的边塞诗等,都自成一派。尤其是边塞诗,让我们看到了大唐的盛世繁华之外的羌笛戍楼、大漠孤烟。

这里想说说高适的边塞诗,一方面是因为诗中边关辽阔清远的意境、慷慨激昂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因为高适从乞丐到大将军成功逆袭的经历。

高适(704到765年)渤海郡人,即现在的河北蓟县人。曾经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今天要介绍的是他那首著名的《燕歌行》。

一、关于《燕歌行》

《燕歌行》是个乐府题目,属于《平调曲》,这个曲调没有记载,据说是曹丕创立并写了两首妇女思秋的诗。高适在这里用这个题目第一次来写战争题材,别出心裁,立意新颖,也赋予了这个题目新的生命力。

唐朝的诗歌很大的一个进步就是从之前的旧乐府向新乐府诗转变,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新乐府诗,这首《燕歌行》是从旧体诗到新体诗的过渡。

旧乐府诗和新乐府诗有什么区别呢?新体乐府又好在哪里呢?

1,旧乐府诗是用古题作诗,诗人写一些时事方面的诗,往往文题不符;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这些新题目和时事内容搭配,体现与时俱进。这也让新乐府诗的内容更加广泛,更能贴合实际反应社会现状。

2,旧体诗是入乐的,旧体诗都可以加上音乐唱出来;新乐府里的诗是不入乐的。

二、背景

《燕歌行》写于738年,当时是在一次宴会上。

高适的一位朋友是东北边塞将军身边的下属,比较了解战争情况,回来之后就作了一首《燕歌行》,作为应和,高适也写了一首,没想到成为名篇。

之所以这首诗写得画面生动、情绪饱满,是因为高适在731年就去过边塞,对那里的地理状况、风土人情都有一些了解。他也毛遂自荐想要在边塞建出一番功业,但是没有受到任用。

后来东北边塞契丹和奚叛乱,将领张守珪派安禄山去平叛乱。第一次是大败而回,第二次先胜后败,但是张守辉却谎报军情说取得胜利了,造成唐玄宗过分信任安禄山,给他加重兵权,也为以后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当然这是后话。

这首诗就是在两次战争失败后写的,高适观察到了其中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首诗。

三、内容

这首诗分为四部分:出征、战败、被围、死斗。

1、出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剑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前四句点明出征。东北边塞狼烟四起,唐玄宗派兵去平定战乱。将士们本是不可阻挡的气势出发,皇上也给了他们相当丰厚的奖赏,可见对这一次战争寄予厚望。

摐金伐鼓下渝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队伍浩浩荡荡地向边塞出发,旌旗猎猎,队伍绵长,声势浩大的场面与山石满布的荒凉边塞形成了强烈对比。这个场面有多热烈,后面的失败就有多惨烈。

另外,这浩荡的队伍也为后文中的“帐下歌舞”做了铺垫。这些队伍全部是将军战士和粮草吗?不是,还有歌女舞女供将军在边塞娱乐休闲。

从这里就可以隐约看出,当时的将领对这次讨伐之战的轻视和傲慢。身为一个将领,出发前不是仔细研究边塞形势、确定战略战术,而是带了一群歌女。这哪里是去打仗,简直是去度假!这也就暗示了战争的失败,所谓“骄兵必败”。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我们再看看对方在干什么。前方哨兵传过来消息,契丹人在举行大规模狩猎,作为出战前的军事性演习,振作军心,已经摩拳擦掌进入作战状态。

2、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在这片辽阔、荒凉、萧条的边关土地上,就要开始一场恶战,要知道,契丹人就是在这些环境长大的,擅长的就是骑着骏马狂奔在大漠碣石之间跟人进行格斗厮杀,此时,他们如狂风暴雨一般袭来,大唐的士兵们也拼死迎战。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将士们殊死搏斗的时候,将军在干什么?他在下达命令的大帐下喝着酒,吃着菜,欣赏歌舞。一边是激烈鏖战,一边是歌舞升平,强烈的对比,让人心中充满了愤慨之情。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将军的轻敌之心换来了惨痛的代价,无数将士牺牲在沙场上,可是还是没有能够解除敌人的围困。此时正是大漠的深秋,草木凋枯,残阳如血,一座孤城下,抵抗契丹的兵将已越来越少了,暗示着战斗的失败。

3、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就在这时,诗人笔头一煞,镜头一转,切换到了妻子与离家多年的丈夫之间的无尽相思。一边穿着厚重的铠甲在荒凉的边疆守卫,一边独守家门盼望征人早日归来;一边在城市的一端流尽相思泪,一边在边关线上望穿秋水。任你怎么哭,也哭不过那千山万水与君团聚,任你怎么望也望不到日夜思念的那张面容。寒夜而传来的刁斗声,将那些被围困在战场上的将士们唤回杀气腾腾的战场。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里没有儿女情长,只是屠刀和鲜血,只有拼了命的去杀敌,哪还有时间去想什么立功受勋?君不见,古往今来,战场总是悲壮凄苦的,它造成了多少离散的家庭?到现在,人们还是无比怀念当年的李广李将军。

李广英勇善战、体恤将士、一视同仁、战无不胜,与诗中一心立功却傲慢轻敌的将军形成鲜明对比。至此全诗结束,给人们留下无尽慨叹和思考。

四、风格特点

高适诗如其人,没有太细腻的遣词造句,也不刻意描绘景色,只是恰到好处地点缀一些大漠风光,衬托出塞外战争中的慷慨悲壮之情。整首诗直抒胸臆,寓意深刻,让人深思。

五、诗人介绍

在这里介绍一下高适其人,他的爷爷高侃是初唐名将,但是父亲去世得早所以他家道中落,小时候甚至还乞讨为生。受家庭影响,高适一生都有去边塞建功立业的想法。

他的一生有三次出塞。第一次是在731年,他投笔从戎,去往东北边塞毛遂自荐,可是没被受到重用失望而回。

他在40多岁科考中举后被任用为封丘县尉,751年去东北边关送兵有了第二次出塞,再次看到了边塞的现实状况。在任职期间看到了百姓备受困苦,对上级提出的建议又没有人采纳,所以他倍感无力,提出辞职。

753年,高适得到朋友的推荐,到哥舒翰的手下任掌书记,得到了哥舒翰的重用,在50多岁时开启了他的开挂人生。安禄山叛变,高适向唐玄宗冷静地分析形势与对策,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唐肃宗继位后他又帮助平定江淮叛乱,被封为渤海侯。

不可否认,前两次出塞使高适对边关有了更好的了解。虽然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但是他没有放弃,朝着一个目标坚持,凭借他敏感的政治天赋做官封侯,也使他成为唐代唯一一个封侯的诗人。

高适的经历告诉我们,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任何走过的路都不会白费。成功不一定属于那些聪明的人,但多半会垂青那些有耐心、有定力、有决心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