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菩提树下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为什么谋杀你的人生?——读东野圭吾《恶意》的一点联想

2016-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海红果
笼中人

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作品,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震撼。

案件中的凶手很快就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真正的谜题是:凶手的杀人动机。

而当一个杀人动机最后明晰的时候,却又来了一次反转,这个杀人动机正是作案者引导下的陷阱,目的在于掩盖真正的杀人动机。

而那个真正的动机是:作案者要贬低被害者的整个人格,谋杀被害者的整个人生。

作案者的大概情况是家境不错,但身体弱小,性格软弱。被害者的情况是家境不是很好,但努力、坚强、正直。他们是小学时的同学,曾经都是校园暴力事件的受害者。虽然被害者一直很照顾作案者,但其最后还是加入了施暴者的队伍,并且被害者掌握了其施暴时的证据。而被害者一直不屈服于校园暴力,并与之对抗。

多年后,被害者实现了他们共同的梦想,成为了一名畅销书作家。当作案者找到被害者的时候,被害者像当年一样热心地帮助作案者成为一名作家,并且也无意透露当年的事情。但换来的是深深的恶意和最终的谋杀。

当作案者发现自己得了癌症时,他实施了自己的谋杀计划。想通过计划的引导设计向世人展示一个卑鄙的、变态的、需要别人代写畅销书作品的被害者,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追求真爱的善良者,一个真正的写作者。

他要做的是贬低被害者的整个人格,谋杀他的整个人生。

为什么?

他们都曾面对着一个恶意的环境,但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我认为根源在于作案者的一种天然优越感和无力感。

优越感让作案者看不起被害者这个出身贫寒者。他觉得该成功的是自己,该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是自己。

但他自己却无力改变现实,小学时他无力反抗校园暴力,需要别人的庇护。成人后他也无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还得了癌症。

他不甘心,别人对他的好,在他看来那是施舍,优越者怎么能接受施舍。他自卑,却无力改变现实。他自负,认为自己很能耐,却一事无成。

这让我想到了金庸先生笔下的韦小宝,他就没有这些因出生环境而产生的束缚。反而无招胜有招,闯荡江湖还是身居庙堂都如鱼得水。

我们有时候总是看不得身边人的好。尤其是那些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在某方面,甚至是全方面比我们好的人。这就会产生一种嫉妒的恶意。

为什么?我觉得:第一,很多时候我们缺乏自知之明。我们以为我们能够搞定的,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厢情愿,高估了自己。第二,我们对别人的认识不够。你是否真的知道别人在某些事上付出了多少呢?第三,我们对现实抱有妄想。一种世俗的成功,一种世俗的好,不仅标准不同且会变化,成就它也有很多其他的变量。

不否认现实中有像作品中那种极端恶意的行动。但当日常生活中如见不得别人好这种嫉妒的恶意产生的时候,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提醒,提醒我们反思这种情绪的背后的根源,并作出适当的反应来变得更好,而不是伤害别人。

承认差距,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