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在我们桃源村里有相互拜年的传统。这一天,天还没亮,家中的男主人就要第一个起来。开财门,迎财神。放一挂最大的鞭炮,炮声震天,此起彼伏。整个小村沉浸在年味最浓的氛围里。我们小时候总是被鞭炮声吵醒。迫不及待的想要起床。因为,有新衣服和各家各户的零食水果在等待我们。
那是最无忧无虑的年纪,一年当中最期盼新年的到来。无论平时生活多么节俭,都会把最好的点心和零食拿出来招待客人。大人们成群结队,孩子们呼朋引伴,要将村里每一户开门在家的长辈拜年拜一个遍。
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大门敞开,贴着红春联,院子有一大片早晨迎财神留下的红色爆竹屑的人家我们可以进去拜年。家长交代要有礼貌,先给爷爷奶奶拜年,再给叔叔阿姨拜年。特别注意的是,大门春联有的会贴着绿色和黄色纸张。那这一家这两年有老人过世了。我们孩子不能进去。大人会带着一挂鞭炮前去祭拜逝者,那叫拜大年。
而在家守孝的孝子贤孙,初一到初三这三天也不能去别人家拜年。必须在家招待拜大年的亲朋好友。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在一起长大的伙伴开始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的继续求学,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务农。大年初一村里拜年就是联络感情的最好习俗。
比我们大的孩子和大人更加热衷初一拜年。他们都是一起长大伙伴,从读书到劳动,再到外出打工。他们共同经历的时光更多,也有更多的回忆和爱好。拜完年,找一个地方,打牌聊天,最是快乐。
而比我们小的那一波孩子就大有不同了。尤其是00后的一代,桃源这个村子只是他们父母的故乡。他们生在城里长在城里。这里只是春节不得不被迫待着的地方。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朋友,村里的老人和长辈也很陌生。彼此多说一句话都感觉到尴尬和社恐。
他们更多的是躺在床上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就窝在客厅或者围着暖炉。抱着手机游戏或者上网。任凭大人们走家串户,他们不喜欢,也不想试图理解。只希望家长不要逼迫他们出去拜年。
将心比心,我还是很理解这些孩子们的。因为我曾经也被大人裹挟着到处拜年,在那些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见面的亲戚面前被迫社交。小时候问成绩,长大后问工作,没结婚问对象,结了婚问孩子,生了孩子问二胎。别提多烦心了。
如今我成了家,搬到了城郊一个新的村子里。几乎所有村民都不认识。这个村子也兴初一拜年。为了融入集体,为了不显得特立独行,我也被迫到处去拜年。初一上午拜完年,大概十一点半,我就开车带着妻子和孩子往我的老家桃源赶。吃了中饭,就像小时候一样,挨家挨户到处去拜年。
在这里拜年体会完全不一样,这是我的故乡,村里每一位老人和长辈我都认识。看着他们老去,看着很多老人故去,我开始更热衷于到处去走走。跟他们聊上几句,问问身体怎么样。至于那些新生代的孩子们,只是打个照面,说声新年好。不会多问一句他们的生活和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