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出于对生命的爱与尊重

暴力沟通时,语言是伤人的利箭
身为职场二宝妈,我和很多宝妈一样,也常常会焦虑得不知所措,甚至动辄大发脾气。
一次周末,大女儿带着学生机去上才艺课,下课后我去接她却怎么也打不通电话,当我好不容易打通后,立即愤怒地咆哮着宣泄内心积郁的怒气:“怎么我连续3个电话都打不通?你拿着电话做什么?装饰品吗?”
女儿没听完就挂了!我更加生气,心情非常糟糕。后来,等我们都平复下来,她才告诉我,那天她是忘记把手机从上课模式调成普通模式了,所以一直接不到我的电话。“妈妈,我本来看到手机的未接电话是心怀歉疚的,可你一通臭骂,让我不知该说什么,只好先挂掉了!”她委屈地说。
自己后来回味,那些脱口而出的话语,在女儿耳朵里回响,可不就是一根又一根的刺吗?
这就是典型的暴力沟通,带着强烈的谴责性、贬低性,让人无法接受而常常引发剧烈冲突。语言,有时候是交流的桥梁,有时候是防御的高墙,还有时候可能是伤人的利箭。
当我看了美国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撰写的《非暴力沟通》一书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本书围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八个字展开,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意愿,让人们既能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从而让爱融入生活。
卢森堡博士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了极具特点和启发性的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一系列方法和原则,教会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变得更和谐美好,也启发人们爱的重要性。那么,问题来了!

是什么因素蒙蔽了我们心中的爱?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在不同场合遇见冷漠的表情,言语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等。这种沟通方式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但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至于彼此的疏远和伤害。我们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主要表现有四种:
一是道德评判。即如果你不符合我的价值观或者认识,你就是不道德的。比如有些孩子出于本能会刻意保护自己的东西,不愿意拿出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就可能会被标上“小气鬼”“自私鬼”等标签。而其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种保护心理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
没有道德评判是公正客观的。一个评判必定带有价值判断角度,而有认可的角度则必有与其反向的角度。这种评判,其自身的词语构成即带有价值判断的意味,怎么可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客观公正呢?此外,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与自然条件会产生不同的道德标准,在不统一的标准之下,又何谈客观公正?
二是进行比较。有比较就有高下,就很难客观。《让自己过上悲惨生活》一书中,作者针对如何过上悲惨生活提出了两种比较:1、按照社交媒体上的完美男人或完美女人来对照自己的身材,并用心体会差别;2、列出莫扎特12岁时的主要成就,与自身现在取得的成就进行比较,并用心体会差别。
平凡的生活中,因为不甘,因为不忿,可能处处存在比较。不管你会不会这样比较,比较这一行为都会使人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
三是回避责任。很多家庭会出现这样一幕:夫妻俩有了小宝宝后,爸爸却以各种忙碌为借口逃避陪伴孩子、教养孩子的责任,这种方式容易淡化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当他主动逃避这些责任时,当然就会引起妻子的愤怒,激发家庭矛盾。
四是强人所难。我们对他人的要求常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你就会受到惩罚。这是不少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使用的“杀手锏”:你赶紧去弹钢琴吧,这时候不应该出去玩……注意,这是强者对弱者的威胁,孩子早晚都会想出办法来对付我们。我们更应该做的,是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
理解并走出这四种“异化的沟通方式”,才能更好理解《非暴力沟通》后面的爱与尊重。

真正的非暴力沟通是怎么做呢?
来看看一组典型的非暴力沟通的语句。
丈夫很晚回家,妻子问:
“现在是午夜十二点了,”(这句是观察)
“你这么晚回来我很担心。”(这句是感受)
“我希望能一家人共进晚餐。”(这句是需要)
“你是否能早点回来共度愉快的夜晚?”(这句是请求)
借由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就是这样在谈话中展现的。
下面从这四个方面来介绍一下其中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非暴力沟通及如何将它应用在生活中。
一是区分观察和评论,不要轻易评判他人。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语言其实是一种有缺陷的工具,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动态的现实会造成很多困扰。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了解事情背后的情境和缘由就简单地做出结论。一旦听话者不认同这个结论,敌意和冲突就会接踵而至。
非暴力沟通要求说话者在谈话中保持客观,只需要清楚地说出观察的结果,而不要做任何绝对化的评论。
二是学会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们所受的教育大多是鼓励大家遵从权威,维护集体的利益。渐渐地我们不再习惯于考虑自己的感受,总是想着“别人期待我怎么做?”长期对自己的感受漠不关心会导致情绪解读能力的退化。
在很多的无效沟通中,倾诉者只是单方面发泄情绪,他/她根本不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要,那么倾听者自然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回应。
学会直接的表达,不要拐弯抹角。很多影视剧里面,男女主各种误会的出现,就是因为大家都保持沉默,没有准确说出自己的心声,结果一蹉跎美好的爱情就溜走了。请记住,无论你的情绪多么强烈,想法多么有力,你不说,就没有人知道。
三是学会用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我们的行为是由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推动的,回避责任会导致我们在谈话中习惯性的“甩锅”,想要避免这类抱怨和被强迫的心态带来的疏远和伤害,需要学会用负责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它要求我们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表达背后传达出的需求,而不只是简单地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或者某些客观因素。
四是提出具体、可操作的要求。
说话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满足自己的需要,可是很多人并不具备清楚地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我们常常会有“我希望你对我好一点”,或者“你总是忽略我的感受”之类抽象的表达。这类含糊的请求或控诉会使听话的人感到困惑,过于频繁的请求甚至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下次当你向爱人抱怨他又不关心你、忽略你的感受时,不如换成“我今天真的很累,能不能陪我一下”或者“陪我聊下天吧?”等具体请求,不是让人猜,而是明确告知他人,你要什么,你期待他采取何种行动来解决问题。

虽然我们将非暴力沟通定义为一种平和而高效的“沟通术”,但这种沟通技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对他人进行“心理操纵”。
非暴力沟通希望大家在说话时不再条件反射式的做出反应,而是通过客观的观察和冷静的分析,更精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在沟通中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带着友善和爱意来加深与他人的联系,高效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希望我们言语和行为的改变都是出于对生命的爱与尊重,而非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