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
生姜
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
生姜基源植物: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拉丁学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植物特征:多年生草本
生姜高40~100厘米。根茎肉质,扁圆横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气味。
生姜叶互生,2列,无柄,有长鞘,抱茎;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5~20厘米,宽约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狭,光滑无毛;叶舌长1~3毫米,膜质。
生姜花茎自根茎抽出,长约20厘米;穗状花序椭圆形,稠密,花萼管状;
生姜 生姜花冠绿黄色;雄蕊微紫色,与唇瓣等长;子房无毛,3室,花柱单生,为花药所抱持。蒴果3瓣裂,种子黑色。果期12月至翌年1月。
生姜生姜药材性状:本品呈不规则块状,略扁,具指状分枝,长4~18cm,厚1~3cm。
生姜表面黄褐色或灰棕色,有环节,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
生姜质脆,易折断,断面浅黄色,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散在。
生姜气香特异,味辛辣。
生姜药性:
生姜炮制: 生姜: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性味:辛,微温。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用法用量:煎汤, 3~9g。
贮藏: 置阴凉潮湿处,或埋入湿沙内,防冻。
生姜的故事:
相传,“生姜”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一次,神农氏在山上采药,误食了一种毒蘑菇,肚子疼得像刀割一样,吃什么药也不止痛,就这样他晕倒在一棵树下。等他慢慢苏醒过来时,发现自己躺倒的地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浓浓的,闻一闻,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原来是它的气味使自己苏醒过来的。于是,神农氏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它的块根放在嘴里嚼,又香又辣又清凉。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我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为神农姓姜,就把这尖叶草取名“生姜”。意思是它使自己起死回生,作用神奇。
生姜与名人:
孔子与姜
孔子活了73岁,这个年龄在春秋时期绝对算是高寿。这和孔子健康的饮食观和卫生习惯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说过:“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顿都不多吃。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
刘邦与姜
楚汉相争时期,刘邦征战河南音山,身染瘟疫,久治不愈。当地百姓献方“生姜萝卜汤”,刘邦喝后病情大减,再一喝即药到病除。另一传说,南北朝时期,宋明帝喉中长疮,疼痛不已,脓血不止,到后来,连水都咽不下去了。当时的名医徐文伯诊断后,认为明帝是中了生半夏之毒,让明帝每天吃三次生姜,每次吃五两(古代16两为1斤)。果然不久之后就解除毒素恢复健康了。
苏轼与姜
苏轼任职杭州太守时,有一天,他去净慈寺游玩,拜见寺内主持。主持年过八十,鹤发童颜,精神矍烁,面色红润,双目有神。苏轼感到十分惊奇,问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长寿。主持微笑着说:“老衲每日用连皮嫩姜切片,温开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苏轼回去之后,特意记载了这件事,并写了一首诗:“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三两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四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药胜如宝。每日清晨饮一杯,一生容颜都不老。”这首诗被后人收载编著于《苏沈良方》中,叫做“驻颜不老方”,许多养生医籍均有转录,足见生姜对于抗衰老的功效。
徐霞客与姜
明代徐霞客是旅行家,孤身上路,长途跋涉,生病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徐霞客的行囊中必备的一样东西,就是姜。他每天早上都有嚼食生姜的习惯。姜能够促进阳气的生发,使人活力旺盛,精力充沛。野外露宿,湿气侵入,偶感风寒,他就立即“饮姜汤一大碗,重被袭衣覆之;汗大注,久之乃起,觉开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