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美学

【何园】归隐在扬州-中国晚清第一名园

2017-11-16  本文已影响6人  李望月

何园-中国晚清第一名园-“寄啸山庄”

安徽盐商们的梦里水乡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隋炀帝开凿运河后,成为南北水路交通枢纽。而明代中叶商业与手工业的发达,让扬州攀到了繁荣的顶峰。

各路商人接踵而来,其中以徽商居多,而经营垄断行业“盐业”的盐商,更占了其中大部分。“腰缠十万贯”的富商到了扬州,在此地建宅建园,乐而忘返。

澳大利亚学者安东篱写过一本《说扬州》 的书,认为扬州这个古老而闻名的城市,其实是一个园林的“殖民地”。

“本地人在18世纪的园主当中根本没有扮演任何角色。”……几乎无一例外,扬州私家园林的拥有者都是盐商,……大部分园主都是徽州人。

扬州大户的园子风格,大多高墙闭塞,显得呆板笨拙。而何园,却有着苏州小园的通透。

何园在万千扬州园林中,有何独到之处

被国内古建筑专家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为何在众多园林中能独树一帜,这与园主何芷舠策划园林设计理念密切相关,虽然在造园思想上仍旧以归隐田园、注重诗情画意的审美观为主旨,但在中国古典私家园林造园布局、造园手法、造园要素几方面看,都有独到之处。

隔而不塞,似分似合

中国传统的私家园林和园居布局,无论是南、北园林,都脱离不了前朝后寝的“后园式”(即大众俗称的“后花园”)或“侧园式”(即园林在园居的一侧)。

但是,何芷舠购得原有片石山房旧园(小花园)扩建新园时,打破了传统格局,将园居住宅玉绣楼安置在东南面片石山房、东面东园、北面大花园、西面怡萱楼小院这四个景区的中间位置,园居位于全园中心的做法在园林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

苏州大学的何践认为,何园的设计思想是现代网络设计概念在园林设计上的早期实践,尤其在园林点、线、面的处理上,以现代网络设计思想,创造性地通过全园近1500米的各式廊道和节点,使两层园居上下能够四通八达地到达任何一个景点,把廊道与节点在园林与园居中的作用前无古人地发挥到了极致。

中西结合:

汲取西方技术要素在中国古典园林园居建筑中运用是何园另一特色。中国在十九世纪运用百叶窗、法式壁炉、铸字铁围栏、大玻璃窗、地下通风保温层等,实属罕见,运用自如又恰到好处。

西式壁炉

西洋床

何芷舠深邃的儒道思想,加上他的经历有机会较早接触外国的科技文明,以及他的艺术修养、建筑知识,与设计师默契配合,促成了寄啸山庄设计思想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又有大幅度突破,创造了晚清园林的辉煌,成为晚清园林代表性作品,正应了园林界那句“三分工匠,七分主人”的老话。

“桴海轩”三字。取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西园的水心亭——小方壶,是道教中神山仙阁的象征,传递出一种归隐的淡泊心情。置身其间,或环眺,或俯观,令人忘俗。具有传统情怀的仙阁,前面的曲桥却是铁铸的。“中魂洋材”,毫不突兀,浑然一体。

玉绣楼的房屋平行排列,完全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厅厢结构。而贯穿其间的复道楼廊,如一座壮观的立体交通桥。

复道楼廊把何园各部分联接贯穿起来,通过图3的楼廊,能从西园来到玉绣楼。连接西园与玉绣楼的什锦漏窗,则营造出隔而不断的意境。

从漏窗望去,可在不同角度观赏玉绣楼:砖墙代替木柱,拱形门洞,百叶门窗,透出一派西洋风情。

这是何园的正厅“与归堂”。中堂不是传统的太师壁,而像一幅国画,实际上是用大块玻璃映出的厅外竹石。西式通透的玻璃与中式庄重的梁架搭配,一扫中式厅堂的封闭和沉闷,洋溢着开放和明快的情调。

高大的粉墙,紧贴着明末大画家石涛的片石山房。地形不大,却布置得十分自然,疏密得当,片石峥嵘。山房其实是用小石堆叠而成。石涛和尚对石材进行了严格的选择,以石块的大小,石纹的横直,分别组合模拟成真山形状,宛如天然。

何园骨子里面的气质,还是传统的吧。在天下大乱的时代,隐居生活终于难以持续。这个出过翰林、画家,也出过博士、商人的何园,不再是一个家族朝朝暮暮的栖息地。但何家的传奇还在继续。

无论江山易帜,何家仍旧代有人才出。他们既坚守理想,又豁达变通,与那座曾经的家族园林遥相呼应。

*图片整理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