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满径
首先我得申明一下,这里的黄花,不是陶渊明饮酒里的东篱菊,也不是李清照醉花阴里的淡黄菊。
原谅我薄学,它只是桂花。
只是觉得黄花挺好听的;还有 ,也没有法律明文规定黄花就必须是菊花。我不是诗人,也不是词人,所以,黄花就是桂花。
因为所以,那我再肆无忌惮地误用一句诗来记录我此刻想要留住的见闻吧:秋雨潇潇,烂漫黄花都满径。
九月是夏的尾巴。
不信你看,它时而翘得老高,烈日灼心不是夏的专利却给人一种夏天永远不会过去的错觉;时而偃旗息鼓,一场秋雨一场寒看来是屡试不爽了所以秋天步步紧逼。
多少人在感谢着病毒君,除了我。不过我们都一样:步履不停。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然过去,哪怕一年四季都站立在街边的桂花是在哪一个夜晚悄悄盛开的,也无人知晓。庆幸的是,旁边的透水红砖知道。
今年的第一缕桂花香是在一个如常醒来的清晨看到同事发在公司群里的照片里“闻”到的,是月桂的香气,淡淡的吧。
今年的第二缕桂花香是去在工地的路上从地铁口出来于一个街边小游园闻到的,金桂和银桂的香气,是星星的味道。
接着就是第三缕第四缕……直到今天的“烂漫黄花都满径”。
雨打风吹黄花落,绿叶还绿情正浓。
桂花,木犀科木犀属植物。生于岩岭,又名岩桂。一说叶子像奎,纹理如犀。花细如粟,开于秋。花开香飘四溢,清可绝尘,浓亦致远。
特别喜欢李太白咏桂的诗句: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清阴亦可托,何惜植君园。
桂花植于园中,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了,小时候老家小院的那颗桂花算是我对桂花的初见吧。
每年中秋来临之际,总是会被桂花的香气牵着鼻子走,寻着香气找到源头,翻爬到小围墙上踮起脚尖在“棒棒糖”里挑挑拣拣(桂花,树型饱满像棒棒糖,枝叶紧致花细如粟),最后折一只连花带叶的小枝,别在鬓角,跑到灶背后去问奶奶这是什么花,怎么可以这么香,整个院子都是香扑扑的耶。
“这叫桂花儿,桂花门前栽,贵人立门内!”
“喔,贵花儿~”小脑袋一边跟读,一边想着,这名字好俗气。就像第一次听《好汉歌》听到“哪里不平哪儿有窝(我)”,觉得这词没毛病但是就觉得有点那啥的感觉一样。
后来又知道,桂花生长到一定树龄后,还会结出累累硕果,名曰桂子,也就有了“早生贵子”的美好意愿,更加坚定了我对“贵”花名字俗气的定义……
我不是诗人和词人,但是我喜欢他们,也感谢他们。
长大一点,读到毛滂的“玉阶桂影秋绰约,天空为卷浮云幕”,再读到倪瓒的“桂花留晚色,帘影荡秋光”,还读到辛弃疾的“大都一点宫黄,人间直恁芳芬”,以及诗仙李太白的《咏桂》,我竟然感动地一把鼻涕一把泪的。
美得不像话!
像画!
比画还美!
依稀记得,中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描写桂花的文章,那时候还是个贪吃鬼,就记得作者说过这么一句话:桂花不仅仅可以闻,还可以用来吃。凭借着仅存的记忆,我在搜索框里输入了“桂花雨 中学课文”几个字。
果然,找到了。
于是我重读了一次,昔日课堂上懵懂无知的少女情感慢慢浮现眼前,由一场桂花雨而引发的思乡情怀,是那时候的我无论如何也体悟不了的。
彼时,小手托着下巴想的绝非作者的情感,而是老家院中的那颗桂花树要是去摇一摇,下桂花雨的场景岂不是太壮观了!
课堂上,我第一次学会了“魂牵梦萦”这个成语,印象中是在课文第三页第一排的第三个还是第四个字……反正后来每使用一次这个成语,就感觉心中的某个东西好像沉重了几分。
当然了,放学后回到老家也没有试着去揺过桂花树,一来是老家没有做什么桂花糕啊桂花茶等等的习俗(所以至今我也没有吃过类似的食物),二来呢是因为我已经是青春少女了,内敛羞涩,矜持优雅(怎么可能会去抱着一棵树瞎晃哈哈哈……)。
而此时,当我想到了作者的《桂花雨》以及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后,桂花雨就只是“雨打风吹”的雨和“黄花满径”的花了。
不过我丰富了一个知识点,在我南方还要南方的一个国度,他们有做桂花蒸饭的习俗,想一想还真是极具诱惑力,可惜无福消受了。还好这个知识点不在考试范围以内~
其实看到桂花落满地,最初想到的是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但是我怕受到她的灵魂拷问:
不懂音律!(浮于表面……)
不解章法!(动一发而牵全身……)
不饰辞藻!(黄毛丫头自不量力……)
不赋情感!(世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毕竟北宋的词坛大佬们都被她一一数落了一番~)
我说的黄花,它真的就只是桂花~
今年的中秋回家过,开心中竟然夹杂着几分难以言状的情愫,这种感觉大概就是书中常说的“矫情”吧。
祝可爱的朋友们双节快乐,祝亲爱的祖国生日快乐!祝“矫情”的郑小七回家快乐,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