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六):读书
文摘/春回大地
人生要读三本书:有字书(《弟子规》,《了凡四训》),无字书(天书),无纸书(人生,《西游记》西天取经。没有读经,立地成佛。《弟子规》是人生使用说明书,既为公,又为私。听父母之命,养父母之神,暖父母之心,伺父母之病,谏父母之过,葬父母之身,祭父母之魂。孝道尽到了极致)。读《了凡四训》,要弄懂“立命之说,改过之法,行善之方,谦德之效(孝)”
读书能改变命运。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王阳明的“读书志在做圣贤”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一些贪官读书了,命运是什么?给我们做了反面教材。所以读书就读圣贤书。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读贤文,知天知地知日知月知广宇万物; 尊圣训,能聪能明能文能武能雄立乾坤。 读圣贤书,能让我们人生的方向明确: 对小家:上行孝,下教孝,传承孝道。 对大家: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责任与义务。
读书要思考,要理解书中揭示的人生哲理,人生方向。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法。不然的话“读千书不悟道全是枉然”。通过读圣贤书,从中找到“我是谁?”,“我从什么地方来?”,“我来干什么?”,“我到什么地方去?”,并且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叫“读天书悟一字得道通天”。
生活中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有怨恨恼怒烦,有愤怒,有嫉妒,有痴迷,有心平气和等等。那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谁产生的?
通过读书学习我们要明白生活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是发现的过程。不管是高兴的,还是痛苦的,不管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等等我们遇到的一切景况,都是由我们自己创造的。
《国际歌》中有句歌词: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求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所以说我们自己就是造物主。
《道德径》中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构成的基本元素,并且道又涵养于万物之中(《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具有纯能和信息的属性,所以万物都具有能量和信息,换句话说万物皆有灵。
信息即思维,意识,有什么样的维,用话语说出来,发出指令,能量接到信息命令,开始行动起来,于是创造将在现实中展现出来。所以说我们的生命也是三位一体的生命,组成生命的三要素就是精神(能量),肉体(物质)和灵魂(信息),创造的过程就源自于身体的这三个部分。也就是说创造可分为三个层面,用来创造的工具是:思维,话语和行动。所有的创造始于思维;创造的第二阶段是话语,只有用话语把思维变成命令,能量接受命令后创造在行动中才能完成。
我们平时说的“心想事成”,实际上就体现了创造的三个层面,我们思考过,却未言说,这只停留在创造的第一个层面;也思考过,也言说过,这只是停留在第二个层面上;思考过,已言说,且去做,将在我们的现实中展现。
心想事成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只是我们不注意观察,忽略罢了。心想事成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它是能量按照自己的想法转化成物——也就是客观的“物质”和“事情”的过程。
哪为什么我们常常心想事不成“呢?
是因为“德位不配”。所谓“厚德载物,缺德载祸”就是这个道理。德是具备能量的。只有达到能量同频共振,心想才会事成。《中庸》上说:“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以说生活就是创造“德”,行善积德的过程。
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两个家庭: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的后代大多传承了勤学善思的传统,8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个不读书、缺乏修养的赌徒和酒鬼,他的后代大多不爱学习,8代子孙中有300多个乞丐,7个杀人犯和多个盗窃犯。可见一个人读不读书、有没有文化修养,其结果是天壤之别。
中国近代史有一个家族,无锡的钱家,这个家族出了10院士像钱穆、钱钟韩、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钱保功、钱高、钱俊瑞、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这些都是江苏钱家的后人。这个家族依靠什么教育孩子?
—一本家训《钱氏家训》,是唐末吴越国国王钱镠( liu 留,小名婆留)定的家训,其中有两句“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己身勿谋之”,“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影响了子子孙孙多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