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专题投稿散文随笔散文

“连襟”与“挑担”

2019-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上善若水山西太原

       有回亲友聚会,席间有人逗一个八岁的小女孩问:“妞妞,你说你爸跟这个人之间是啥关系?”“这个人”就是姨夫呀,妞妞便答:“两个姨夫。”众人便笑。妞妞一听,知道回答有误,小脸羞答答,红扑扑,窘窘的,萌萌的,直往爸爸背后躲,孩子特有可爱的天性呈露无遗。

  稍换个角度的话,孩子的回答也不算错:我叫他姨夫,他家的孩子也叫我爸姨夫,那不是两个姨夫吗?甚至,孩子的回答道出了“两个姨夫”间的相处原则,那就是平等,如果有此外的话,再加点客气。“大姨夫”“小姨夫”的分别当然是有,但那只代表“两个姨夫”的妻子出生次序而已,并不意味地位和身份有大小尊卑之分。不像亲兄弟,长子与次子是有差别的,长子的权利好义务相对要大点多点,老爸过世倘然留有可世袭的爵位和恩典什么的包括皇位,继承者一般要归属老大,历史上因“废长立幼”而引发的悲剧真不算少。孔子的后人如今遍布中国,其中嫡长系血脉在台湾,而所谓嫡长系即一代一代衍生传递皆系长子。

  “两个姨夫”间准确的称谓叫“连襟”——这对八岁的妞妞来讲当然是有点生僻——襟者,衣服的前襟,有右必有左,你说哪边可缺或不重要?或者说,前述的平等关系在名称上已经很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古时的“连襟”也叫“联袂”或“连袂”。袂者,袖笼,是衣服上左右皆具的组成部分。须说明一下的是:大概宋以后至今,名优联合演出,也叫联袂。但此联袂与彼联袂指向明显有异,其中后者强调戏曲艺术里最著名的挥袖动作,即合作演出;而前者着重于其对等性和不可缺。

  “连襟”据说最早是出现在杜甫笔下。其晚年寓居川东,结识了当地一位李姓老头,序论起来,两家还是转弯抹角的亲戚。两人很合得来,三天两头书信往来或一起聊天喝酒。后来杜甫要出峡东下湖湘,写了首《送李十五丈别》,回忆叙述结交经过:“孤陋忝末亲,等级敢比肩?人生意气合,相与襟袂连。”当然诗中的“襟袂连”只是形容彼此关系密切,还没有后来所称的姐妹们丈夫之间的那种关系。

  北宋末年,《容斋随笔》(即毛泽东最喜阅读并批点过的那部宋人笔迹)的作者洪迈有个堂兄在泉州做幕宾,不很得意,洪迈妻子的姐夫在江淮一带做节度使,写荐书推荐这位堂兄去京城供职。洪迈的堂兄很感激,托洪迈代写了一份谢启,里边便有几句是:“襟袂相连,夙愧末亲之孤陋;云泥悬望,分无通贵之哀怜。”意思是:本人孤陋,也惭愧,按辈分说来的话,你我也是同辈亲戚,需请原谅的是,一直没有前往拜访,乃至联络生疏。如今你我尊卑明显,很感谢你身处尊贵而不忘提携卑贱,哀怜穷厄的热忱。看得出来,此时的“连襟”“连袂”依然与俩姐妹的夫君没什么关系。

   连襟在不少地方也叫“两乔”,“连乔”或“连桥”,都一样。“两乔”的原意就是二乔,也就是汉末三国的大乔和小乔,两人分别嫁给孙策和周瑜(严格说二乔都是妾,因为《三国志》明确记载是“纳”而非“娶”)。三国故事对后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其实《三国志  吴书  周瑜传》里提及二乔也就只一句话:“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古时乔桥通用),瑜纳小桥。”而到了民间故事以及后来的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二乔不仅成了著名美女,还影响到了国人亲戚间的称谓。

       宋马永卿《嬾真子》卷二:“《尔雅》曰:两壻相谓为亚。”注云:“今江东人呼同门为僚壻。《严助传》呼友壻, 江北人呼连袂,又呼连襟。”也就是说,东南一带,“连襟”还有三个别称:亚,僚婿和友婿。“僚”者,次要的,相对“主”而言嘛,大概就是民谚“一个女婿半个儿”之意吧。“友婿”呢还是强调彼此的平等。那“亚”呢?大概得从“亞”字的结构上理解,左右对称,彼此均等。你说呢?

  以上皆为“雅称”,呼之自带台面,民间(尤其北方)的话,也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叫“挑担”(也叫“一担挑”,“担子”或“俩挑担”,都差不多)。除了体力劳动的指向外,尤其强调二者(包括三者四者都一样)的均等性。一副担子,一边轻一边重,这担儿就没法挑了不是。搁了具体事情上的话,譬如共同的小舅子结婚,俩挑担一个财大气粗,一个穷困潦倒,上贺礼时前者不与后者通融一下,兀自上了三千元,而后者只准备了一千。得,只这一番,俩挑担间——延及姐妹间——的梁子就结下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