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是什么?以及三次变革
2020-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君临天下夜未央
讨论新零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零售。向最终消费者个人或社会集团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其最终消费之用的全部活动,称之为零售。一般特征为大批量买进并小批量卖出,零售商通过规模运营&提供其他附加值服务获得收益。根据定义基本上就可以抽象出一个盈利or投资模型,对标下小型的无人货架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否有规模有价值有收益。
而讨论新零售,也要看一看零售历史演进的趋势,再来判断这次的新零售到底有多“新”。
零售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是以具有现代意义的百货商店的诞生为标志的。和分散独立运营的传统城乡杂货店不同,百货商店不需要各门店单独运营管理,由于同时经营若干系列的商品,企业规模庞大,因而其经营活动分化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性部门,实行分工和合作;而管理工作则是分层进行的,企业订有统一的计划和组织管理原则,然后由若干职能管理部门分头执行。
对标互联网来看,就是传统的电商平台+pop模式。通过规模化的统一管理提高了运营人、钱和物的效率,对消费者来说也提供了集成和便捷的购物体验。
零售业的第二次重大变革以大卖场的全面爆发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小零售商和生产商难以为继,大卖场得以通过低廉的租金加之大规模的采购,采取节省人工成本的自助购物方式和薄利多销的经营方针,实现了低价销售,也受到了当时被经济危机困扰的广大消费者欢迎。
对标互联网来看,就是电商自营模式。通过区域性集成的运营管理来控制成本,进而保证低价,同时给消费者也带来了实在的让利。
第三次变革则以连锁商店的兴起为契机。拿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便利店举例,总部的职能是连锁,而店铺的职能是销售。通过标准化的作业流程、门店形象管理保证销售端作为线下覆盖网点的一致性便利性,通过总部集中计划和大规模采购获取价格竞争优势,控制总体库存成本,从而保持较高的现金流转。对消费者来说,全面的线下网络覆盖提供了时空上的便捷性,同时因为连锁商店成本控制的较好售价也能被消费者接受。
对标互联网来看,这些年出现的社区电商、生鲜模式可以类比,但是社区电商和连锁商超概念上的界限就越来越模糊了,毕竟线下意味着高昂的成本,而互联网发力的经营思路和管理模式,是很难去挑战711这种传统企业的。
回归到零售本身,大佬们谈“新”,最终也不过是在于想要通过新技术去赋能传统零售去提高效率。零售的演进由“百货商场->大型商超->连锁商店->电商”的路径,其实前三步也主要是商品运营和供应链管理模式的革新,在电商这一步已经做到了质的创新。把人和货的上限提高至无穷大,且通过搜索、商品信息展示、用户数据获取及网店天然的虚拟性,省去了大量的存储、门店租金、门店物流、人力运营、消费数据调查等费用,电商其实本身就是技术意义上的新零售。如果时代呼唤真正意思上的零售变革,可能还是需要硬件和管理思路与运营模式的全方位变革才能称得上是“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