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级读书笔记

情感与理智的交融

2017-05-30  本文已影响11人  41428266deda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他的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一本拥有母子通信三年的三十六封书信的书。这里面的交谈却不只局限于日常的家庭琐事,更多的是对于文化、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探讨。

       每次读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我总能收获一些东西,比如读目送,我明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比如读那孩子你慢慢来,我了解一个母亲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让他慢慢来,慢慢来。再看《亲爱的安德烈》,这本属于两代人的书,我收获了更多,龙应台作为母亲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而安德烈作为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我还记得第十六封信中写道,安德烈提到在留学的小镇上踢球的乐趣,他说:“我们并没有种族歧视,只是我们通常开种族差异的玩笑。”在安德烈看来,多国的文化就像汤里的香料,使生活多了滋味。

       而龙应台给他的回信中则提到关于离开的感受,她在信中描述到安德烈从幼稚园毕业的那天,也描述了安德烈上小学的第一天,她说:“在那个电光石火的一刻,我就已经知道;和你的缘分,在这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地看着你离开”,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对安德烈说了一句难忘的话:“当然,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展开你自己”。

       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懂得和十八岁的孩子交流与沟通,从一个与孩子相同的高度来平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种种问题烦恼,她所展露的是属于她做母亲的责任与担当,而安德烈作为孩子,也对母亲的交流作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回应,母亲与孩子中间隔了三十年,隔了中西文化,但在孩子十八岁这一年,过往情绪在瓶子里猛烈碰撞,叮叮作响,终于在最后的时候,他们做了不同的尝试,付出了同等的努力。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也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在我这才刚过去的十五年的人生中,“你要好好读书学习知道吗?”这样的句式、不同内容一样的话从我小学起就一直萦绕耳畔,每次考试无论成绩好坏有无进步,父母都会对我重复一遍学习有多重要。不得不说这种感觉压的我渐渐喘不过气来,那小小的隐藏着的叛逆的种子在我心中生了跟发了芽,在那次和他们对话中开了花,“为什么拿我和别人比较,我一定要比他们学习好才算成功吗?”我大声的质问换来的是良久的沉默,我以为我胜利了,至少在这次谈判中他们对我的问题无言以对。

       但是后来在读到《亲爱的安德烈》后我才明白,一直大错特错的人是我,我的父母这么严格要求我只是希望我可以将来拥有最基本也是最难得到的选择权,不用在将来不得不看人眼色、一肚子委屈却无处可诉,他们只是希望在未来那些他们不在我身边的日子里我依旧可以快乐。

       我想,大多数分歧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和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从而导致小事成了大事,一发不可收拾。

       而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孩子与父母各自往前迈一步,相互了解,相互激励,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实现情感与理智的交融。

一班  刘欣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