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任何时候当我们活在不安、散乱或是自我热衷的泡沫中,意味着已孤立于自己的生命之外。这个孤立得到希望、恐惧以及幻想所添加的燃料,阻止我们存在于当下并且直接体验事情本身。”
精确的一段总结。关于热衷表演与物质的无爱的时代。
人们试图回避如何死去,如何再生,在以为自己会不死的软弱与傲慢之中,向往取得成功、荣耀、奢侈、富有。以为可以借此永垂不朽。
要珍惜还能读到喜欢的作家出版新作的机会。
每一位作家只能用他的方式写作。这是他感受与想象的唯一方式,由他独特的生命质地所决定。无人可以复制或替代。
他的书从来都是第一遍读不顺,再读一遍大致厘清。诗意与敏锐无与伦比,呈现出小说的艺术。如果说小说最终是为了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让人感受到文字描绘之美。
古人、圣人们的真知灼见,从来没有消失于世,也并未有任何保留。所有密钥都如实朴素说出,但人们不实践、不运用,有时还认为是谬论。缺的只不过是实证。渴的时候,不是说一句这里有水喝就可以止渴。
再多的修行人,也没有修补好这个世间。不能被修补的世间,或许正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去深入地体验一切,过关斩将,以此增进功力。
佛陀说,妙境只能出现于清净心。这个时代各种汹涌,人缺少一点点自我觉知就被卷入洪涛,或无头苍蝇般跟随集体的意识闹哄哄。
好的状态是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以不变应万变。
真正的学习者接受一切发生。敞开一切可能性。
生命成长的可贵之处是可以进行自我教育,探索和调整心灵体系和格局。是某种程度上让自己重活一次。
读过很多经书以后,纠结在文艺层面的文字就无法入眼。人过于依赖文字的功能,以至于忽略文字背后的目的。有些人的故事,一大堆描写看下来,拖沓冗长,却没有核心意义,与人无交集。有的写作者,短短两三句里面有迎头棒喝。
文章由形式和心力组成。形式要美,但最终凭靠的是心力。一本好的书可以成为他人心灵的休憩处。
有时书店里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书,觉得写作这个事情不被尊重,没有显示出价值。如果看了一本很好的书,又觉得这件事的确值得探索和认真对待,生起很多信心。方向与标准很重要,它们起着灯塔的作用。差的那些应该保持无视。
一本有高级感的作品,没有善恶、美丑、新旧、对错的评价,只是记录。盘旋式样的迷宫,作者在其中放置情思而不是结论,也不做评价。二元对立的消失,使超越而客观的视角得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