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有力量的

2024-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米米兰妮

回忆一下小时候父母对自己说过的难以忘记的话,想想这句话让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是鼓励,是否定,是愧疚,还是伤心?

一句话,也许会使一个无比平常的场景变得令人终身难忘。一句话,也许会让一些棘手的问题轻松地得到解决。

每个家长都具备提升语言力的潜能。

我们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可以被归纳为5种类型:

例如:“提醒孩子打招呼”这样一件小事,可以从这5个不同的角度来切入。

表扬:你能主动打招呼了,有进步啊!

批评:今天还没有做到主动打招呼,不和对方打招呼很没有礼貌。

提问:回想一下今天有没有好好与别人打招呼。

鼓励:我非常理解你还做不到,没关系,慢慢来。

反向激励:通常这个时候要说些什么吧?!

表扬的语言

表扬具有极大的安抚作用。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值得被表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这样的闪光点,及时做出表扬可以赋予孩子乐观积极的力量。

意见法

定义:家长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妈妈认为……”这样的“I信息”会比“你真棒”这样的“YOU信息”更具真实性,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妈妈认为你非常努力。”

比较法

定义:表扬孩子比以前做得更好了。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表扬。通过前后对比的方法更容易发现学生的优点,也可以更恰当地对孩子进行“个性化表扬”。

“你写的越来越好了。”

批评的语言

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地批评,往往让家长们头疼。太过严厉的批评可能有损亲子间的信任关系,而蜻蜓点水般的批评又起不到作用。我们可以从掌握批评的基础和要点开始逐渐提升自己对批评的掌控能力。

父性特征强的人在进行批评时更具优势,自带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我们提升自己的父性特征。

父母要深入地了解情况、体会孩子的心情,做出恰当的批评。

心理剧疗法

这是以演剧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心理疗法。在应用这种心理疗法时,心理咨询师不断变换位置靠近各个当事人,从他们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可以与当事人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也可以使其安心。

家长可以将这个方法应用到孩子们矛盾的调解场景中。通过不断变换位置,贴近每个孩子的立场,更好地化解双方矛盾。

提问的语言

提问可以引发孩子的思考,激发孩子的自省能力。家长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去完成某事而非强行地命令学生。

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找出真相再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

利用黄金圈理论进行提问,让孩子自主思考以下3个维度的问题,找到答案。这样无论是家长或是孩子都会对目标产生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具行动力。

值得借鉴的提问的具体方法:

选择法:让孩子从选项中确定目标。

给出2~4个选项作为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学生从中选择,确定目标。比如:“A和B你选择哪一个?”

数值化法,让孩子的自我评价数值化、具体化。

通过让孩子给自己的行为进行打分或进行类比,使他们对自己的状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比如:“满分100分的话,你认为自己现在能得多少分?”

鼓励的语言

鼓励可以发掘孩子的潜力,让孩子更加自信、超越自我。

说出一些有违事实的套话只会让孩子觉得敷衍,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激励效果,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鼓励的要点是在表达对孩子理解的基础上表现关切、给出方向性指引。


4个步骤:递进地完成鼓励

值得借鉴的鼓励的具体方法:

倾诉法:教给孩子如何表达情感。

有时孩子会压制自己的情感,觉得自己不能发脾气、不能哭。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解除这种对于内心的限制,促使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可以喊出来。”

“生气的话就发泄出来!”

察觉法:把目光投向“目前具备的优势”,即使孩子学会关注“目前具备的优势”和“现在能够做到的事”。

“你好像没注意到,你在……方面有才能。”

反向激励的语言

反向激励是语言运用的高级阶段,需要家长具备一定的天赋和演技。不失幽默的反向激励可以迅速激发孩子的热情。

反向激励的3个要点

值得借鉴的反向激励的具体方法:

佯装不知法:家长装作不知道孩子所了解的或能够做到的事。

对于孩子能够做到的事,先装作完全不了解的样子。当孩子做到后再通过惊讶的表现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我觉得你们应该没听过。”

“我觉得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先说明一下。”

中途不知法:在说教的中途停止

应用“蔡格尼克记忆现象”。让孩子因为在意未完成的事,从而自行反思

“通常,要做…… 算了,还是不说了。”


如何面对孩子说谎

家长可以通过提问,找出真相再进一步正向引导孩子。

不断重复相同的问题,从不同角度问出同一个问题,找到谎言的自相矛盾之处。

正向引导教育:家长的职责并非揭穿孩子的谎言,而是在了解到事实真相后积极引导孩子认识错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