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婚姻育儿教育

【志玲觉知生活114】:你眼中那个受害者的孩子是真的吗?

2018-10-13  本文已影响123人  志玲觉知生活

昨天的小组练习,我们照样用走出受害者牢笼来做,真是百试不爽。感谢克老师每次都把最新创造的给到我们。

平时我们的小组都会因为成长了一段时间,生活中似乎没有那么多刺激性事件,有些小的问题似乎自己能面对,一些大的问题一下子好像也不能立杆见影,对于学习成长了一段时间的学员,似乎会碰到这样的瓶颈,也会卡在那里一段时间。

【志玲觉知生活114】:你眼中那个受害者的孩子是真的吗?

有些甚至会陷入哲学的探讨,其实是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有些气馁了,就想是不是还有别的法门,这个就一定是这样吗?为什么不能去质疑呢?当我们所有的探讨只是一场哲学的思辩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导向感觉,导向体验的时候,就只是因为这个人她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需要满足小我的好奇心。哪怕是说我必须要在头脑想明白,才能去做,而其实真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语言只能是路标。

不管谈到什么,只要是有一个目标,想要更快的去到另外一个地方,想要有一种更加理想的关系,想要一种更加美好的生活,想要孩子更加的如我所愿,就没有在接受当下,而接受是成长的开始。我们经常会把所学的用于防卫的工具,让防卫工具更加升级。

而直接进入受害者牢笼的三个角色,在生活中遇到的什么议题,然后自己是怎么做的,每一步都会把我们放入不同的角色中,觉得自己很倒霉,不够有力量,抱怨别人,就陷入了受害者的角色。当我们想要做点什么让自己更好一点,就在拯救者的角色,而当拯救不成功,又会陷入迫害者的角色。

每次学员站在受害者牢笼讲述的时候,被调整一下角色,其实内在是有感觉的,这个时候的讲述就会感加的与感觉连接。不再是毫无目标的,丢出一大堆的,并不重要的故事出来。

昨天的小组,有人透过很小的一件事情,哪怕只是公交车上一个展露自己残疾的手臂,想获得同情的人,她刚开始,在没有面对之前,以为是那个人不应该这样,应该自己努力去做事,不应该把自己的残疾展示出来获得同情。

当她站在受害者牢笼里,在一点点讲述这件事情,我也在一次次调整她的角色,但凡在评判外面的那个人不应该这样的时候,而其实每一份评判也都是在评判自己。

等我带她去引导回到自己的感觉的时候,其实是因为这件事情勾起了自己儿时的伤痛,那我们也没有那么快的,就愿意去连接那个不舒服的感觉。

才会觉得外面这个人不应该这样做,对这个人起了评判,而其实是我们把内在的一个这样的自己压抑下去了,不能够把不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不能让别人知道,原来自己是这么样的不够好,从小就觉得,最狼狈不堪的一面必须小心的隐藏起来,需要做出很多的努力去补偿这个不够好,把这个不够好给埋起来。

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情,只要我们是带着觉知,同样的可以去消融那些旧痛,当我们在小的事情上面有觉察,不断地训练自己的觉知,就不会平时盲目的平和,隔离自己的感觉,碰到很大的事情的时候触手无策,很大的危机出现,还浑然不知道。

【志玲觉知生活114】:你眼中那个受害者的孩子是真的吗?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没有去连接自己不舒服的那个感觉的时候,就会觉得外面有坏人,而且那个坏人那么真实,而其实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我们而来,对方他只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内在。

下一个学员进去的时候,想重演一下,这一次放假的时候和孩子的情景,当时只是带着试一试的态度去走这个受害者牢笼,在她讲述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也在给他不断的调整受害者牢笼的三个角色,当他进入迫害者角色时,在迫害自己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而在这个时候我也补加了几句,你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你还想隐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还把门关上,不让别人听到孩子的哭声,你以为这样你就不要用去面对那个失败的感觉了吗?可是这个我们全部都知道了,你没有地方可以藏。

就在这个时候,这个学员情绪立马被触动了,一下就倒在地上,歇斯底里的大哭,别的学员被这情景给吓坏了,有想要去拯救他,想要去抱起他的。这个时候因为我是一种完全放空的状态,我知道我的心安就能够让他安下来,只要我完全的放空直觉就会给到我指引。当下,我就是信任她的生命,需要让她的情绪流动出来。所有的教导,如果不是自己去实践,自己处在一种临在的状态,还是会束手无策,唯有经验到,方能体会到,本质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只能是走好自己的过程,处于本质的状态,才会有刚刚好的直觉的指引,而且完全就是应景的,不是一个技术,什么时候用哪一个技术。

当我们去做什么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自己是出自于什么样的意图想要去做,是出自于拯救者,他的这种伤心难过触动了我们内心的不舒服,如果我们没有面对这个不舒服的感觉,一定会想要去把对方搞得更好一点,可以让自己不用去面对这个不舒服的感觉。

那一刻,我是信任他的生命,我也是在我的直觉里面的流动,让他去把这些情绪流动出来,把这些伤痛流动起来,在我的引导下,在深入放松,持续的放松,带他把觉知带进来的时候,他也就安下来了,看到她事后的破涕为笑,满脸绽放的样子,真的想象不出,几分钟之前还是那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所以真的正如老克所说的,过程什么时候会发生,过程会把我们带往何处,完全就是未知的。

想要把来访者带到某一个地方去就只是在,想要控制对方,这样的控制也就会引起来访者的阻抗,实践出真知,在不断的实践中去验证。

【志玲觉知生活114】:你眼中那个受害者的孩子是真的吗?

另外的一个体验者在走进社会的牢笼的时候,也在描述假期和女儿发生的一些事情,她很详细的描述那个故事,更多的沉浸在自己的故事的细节里面,因为她可能觉得需要把细节描述的很清楚,才能够分析清楚自己的角色,分析出自己的感觉,也许这也是她当下所需要的,没有过多的打断也没有想要去让他更加的聚焦感觉。

也许对我们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一些细节,而当时他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下面就是会让她觉得很心酸,觉得很失望,这么不辞辛劳的跑那么远去,想要给到她一些关心,想要让她的生活更加稳定,总想为她做点什么,而自己却被无情的拒绝,感觉到自己,很渺小,很微不足道,自己的付出没有被关注到。

当我在问他女儿是这样的对待你的时候,你的感觉如何呢?她说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不管孩子有多大了,只要是在妈妈眼里,孩子的生活不固定,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工作不是稳定的事业单位,男朋友不是看起来那么牢靠,就是会有很多的担心,会有一些恐慌和焦虑。

而其实她能够看到自己的女儿现在的样子,是因为她带着恐慌和焦虑,透过这个眼睛,看到的孩子就成为了她眼中的受害者,也想去和他说教,越想说叫教,女儿就越想躲开他,越想抓住它就越想离得远远的,想逃开父母的管制。

做父母的总会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部分,孩子有任何的不好,都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的妈妈,总想要去做些什么?当父母处于拯救者的角色的话,孩子就没有地方可以呆,只能当受害者了,而受害者,他的力量是出不来的,他总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总觉得是外面有坏人,喜欢抱怨。

而要跳脱出这个受害者的牢笼,真的需要停下来,不断地去质疑这个声音是真的吗?不认同于任何一个声音,让他们在脑海里飘过,这样才能走出那个受害者的牢笼,这个牢笼,其实是没有门的,是由我们的心打造的,当我们停下来去面对了,内在的感觉。

那些信念就慢慢地消融了,就把自己带回到当下,而当下是什么问题都没有的。

我们需要的是让自己迈一步走出来,这个真的是需要自己的意愿,觉知总是能支持着我们,在痛中依然去敞开自己的心,在不舒服中依然去选择信任。当我们把觉知的光带进来,看见那些信念之外的,他不是个人层面的,没有任何的人格,她也不是光明的,也不是黑暗的。

信念是个人化的真相,当我们以个人化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看待自己,就不可能经验到。

【志玲觉知生活114】:你眼中那个受害者的孩子是真的吗?

如果是我们想要给孩子的成长,给到他支持的话,让他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并且保持跟他们连接,包括身体,肢体层面,其实孩子她渴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的行为跟我们是逆着来的,哪怕是这个孩子她好像跟疯了一样的砸东西,他们都只是感觉到气馁了,如果说你把那个看做是重要性和归属感,如果你给了他重要性和归属感的话,他们就觉得被爱了,他们就会觉得爸爸妈妈是爱我的。

如果我们去找一个孩子批评或者是大喊大叫,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去对待它的话,她想的就是我的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因为我没有觉得自己重要,我感觉不到自己重要。我也没有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每一次的小组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感谢每一位来到我生命中的人,都是为我而来,我们以为是帮助别人,而我才是那个最大的受益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