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2 心智
今天是执行早起计划的第一天,挺顺利的。手机闹钟5点45分准时响起,因为放的比较远,我不得不迅速起来关掉闹铃(不打扰老婆的美梦)。也许是受到寒冷的刺激,瞬间脑袋就清醒了,果然,把闹钟放在远离床头的位置是个不赖床的好方法。
上一次这么早起还是在夏天,那时候痴迷跑步,晚上经常有事耽搁,所以索性把跑步的时间安排在早上。夏天早起还是比较好坚持的。首先不需要起来穿大量的衣服,没有温暖的被窝的束缚,同时天亮的早,不像现在,6点半,天才蒙蒙亮。
话说,跑步这件事,我已经记不得开始的时间和原因了。期间也间断过,放弃过,但是,所幸,还是坚持下来了。现在,这个原动力已经不重要了,我已经习惯了这项运动,并且享受着它带给我的无穷益处。
没有跑步习惯的人,可能会觉得跑步多枯燥无味,多累啊,简直是自虐。但是只有当你真的开始跑了,并且坚持了一段时间后,你才能体会到它的乐趣和带给你的改变。
相信我,养成任何一个哪怕很小的习惯都需要挣扎。然而,貌似痛苦的挣扎过程,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终将变得其乐无穷。
从跑步这件事,我第一次意识到“有些认识,哪怕是简单的尝试,也需要亲身经历后才能真正体会”。只有坚持下来了跑步,才能体会到跑步带给你的无穷益处。
如果只是说过去的荒谬是出于懒惰和幼稚,不免过于简单了。事实上,这应该是归因于我们的心智能力不够强大,心智不强,才导致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懒惰,甚至振振有词、洋洋自得。最要命的是,我与原本可能的巨大收获一再错过,却又毫不自知。
基于这段经历能够说明的道理是非常惊人: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的时候,甲很可能想都没有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都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许多年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其已有技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于是,这个既有经验成为他心智的一部分。当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同样的策略——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有用处。他也会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说完甲我们来说乙。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只能是:“我没学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当他因为没有学习这项技能而遇到一点尴尬的时候,可能会慨叹:“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然而,这对他来说,仅限于慨叹。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学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难以改变,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再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像乙一样的人比较多,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甲和乙作出截然相反决定的理由竟然是一模一样的!人们通常认为,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作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可在上述情况下,大多数逻辑都无能为力。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并不罕见,相反,比比皆是。
看穿这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而锻炼心智的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就像罗振宇在知识就是力量里面说的:“人生一切难题,知识给你答案”。现在就开始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