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第二篇】深度对话文本,达成有效教学
——读韩雪屏教授《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的有感
近日反复细读韩雪屏教授的《从创作空白处与文本对话》一文,感觉从中受到不少启发,现结合自身学习及教学实践谈一点感悟。
本文开篇,韩教授就指出:“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分层级的命题。在阅读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阅读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教学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没有成功的阅读对话,也就失去了有效的阅读对话的前提。”由此可见,要想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师生在进行教学对话之前,都应当充分与文本进行对话。
余映潮老师认为“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首先应该深入涵泳文本,努力发现其中的“情”与“理”,并融入自我体悟理解,然后再根据班级的实际学情,来制定学习目标,引领学生开展充分的言语活动,学习语文基本知识,提升文本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除了教师自身要充分与文本对话,也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进行对话。曾经学习过刘恩樵老师的“思课堂”教学策略,感觉深受启发。他的“思课堂”教学操作首要环节就是充分诵读课文。他认为“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教与学的过程。”“不管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或者是古诗词,在进入理解性学习之前一定做到充分的读,不读熟不进入理解性阅读的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否则课堂中的“霸权主义”容易滋长蔓生,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则会可能慢慢被消解。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形成自己独特的原初体验。文学作品类文本意义具有未定性,如韩教授所说:“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因此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可能会有多元的解读,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由于学生个人的阅读经验有局限性,教师要努力搭建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文本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深度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韩教授把创作空白归纳为八种类型:预设、角色、省略、隐蔽、中断、冗余、隐喻、陌生化。惭愧的是我在平时教学仅关注到预设、角色、省略这几种。今后要多多琢磨其它的几种类型,更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来发现文本中隐藏的更多信息,实现解读的创造,从而更深层次地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性,以期更好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水之湄mm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