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的平藩之战——安史之乱的延续
“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只想用这句话来概括这个历时四年的平藩之战,这个危害仅次于安史之乱的战争只想说,看似无意义,实际上更无意义,是德宗李适再实力无法改变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现状情况下,急于求成想结束这种现象而导致的,其结果可想而知,借藩镇平藩镇,只能导致新晋势力的藩镇崛起,旧藩镇的覆灭,而朝廷不得不使新晋藩镇拥有原有旧势力藩镇一样的相对独立性。
这场平定藩镇之战,发生在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到贞元元年这四年,起初唐德宗李适因为反对河北诸镇的传子制度和相对独立性而发动的一场战争。
虽说后来大大小小的反叛者都被胜利平定,但是不得不说唐德宗李适又回到了起点,那就是不得不承认藩镇的相对独立性和传子制度。只不过历经四年的战乱,这种对于藩镇传子制度和相对独立性的认可是换了一群节度使而已。
但是这四年之久的平藩之战,却使刚平定没多久处于衰微之中的唐再次加重衰败,而藩镇割据依旧存在,而这四年的动乱确实由一个职位引起的:
1.河北:
由于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之死,其子李惟岳想继承其父职位被唐德宗李适拒绝, 建中二年成德镇节度使李惟岳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等对抗唐廷,结果其首李惟岳被幽州平卢节度使朱滔和其部下王武俊联合杀败身死;
其后幽州平卢节度使朱滔和王武俊势力不断壮大,联合前者残余势力继续反唐,最后朱滔势力被河东节度使李抱真所灭,其部分反叛势力重新归顺,但河北地区势力仍旧平叛者和归顺者占据,且仍然保持之前较高的独立性;
2.以至于趁着河北朱滔反叛,在河南的江淮节度使李希烈称魏帝;关中的泾原兵变,朱泚称帝;以及河中的李怀仙等人叛乱,都是这样趁乱打劫,想保持自己地方管辖区域的独立性而后走上反叛道路的。
不得不说这些藩镇割据势力是安史之乱末年,代宗李豫在收复长安、洛阳后,想急于结束这场历时已久的战乱,也处于多年战乱中央实力的衰微情况下考虑,不得已而采用招纳叛乱势力,只要其归顺,就保持原有势力不变且承认其合法性做法的后遗症,而其子德宗李适继位后却在历经这么大一个浩劫,中央势力衰弱的情况下企图发动战争,改变对中央王廷来说,不合理却存在的具有相对独立王国性质的藩镇的现象,而这场战争结果只不过是原有企图保持割据势力的覆灭,新晋割据势力不得不被承认的这种不合理却又看似合理的存在着,而朝廷却因为这四年的平藩之乱,在实力上的又加重了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