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优雅一生,从容一生
第一次听到杨绛先生的故事还是在读大学期间,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太不可思议了!
杨绛先生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锺书相继离世后,留下她一个人在人世间。在人生最后20年,她是如何走过来的?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修行,内心才能够如此强大?
杨绛先生94岁高龄时开始写《我们仨》:“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这本书一经出版,便感动了无数人。
杨绛先生是我的人生榜样。她不仅很会读书,还用她百岁人生的亲身实践,向我们诠释了读书人该如何处世与如何自处。
(一)如何读书
在所有的读书人当中,杨绛先生一家堪称楷模。
有一次,父亲问杨绛:“阿季,三天不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她说:“一星期都白活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死读书,读死书相对的是好读书,读好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万万行不通的。
杨绛先生睿智且聪慧,她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做了精辟的阐释。她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的确,读书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将读书与生活结合起来是读书人的分内之事。读书要求知行合一、行知合一。
杨绛先生还说过,“读书如同串门儿”。用串门儿来形容读书简直是太形象了。今天我读了《杨绛传》,就相当于去杨绛先生家串了串门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对于学术的极致追求。
杨绛先生和丈夫钱锺书在牛津留学期间,两个人每次回到家后,就面对面的读书。在他们的熏陶之下,他们的女儿钱瑗也酷爱读书,杨绛先生称女儿为“生平杰作”。
如果一个女人一生都在跟书打交道,那么可以肯定,她的品味将会与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同,她的心态会变得更加平和,她的灵魂也会更加高贵。她在如何处世以及如何自处方面也会有一套自己的哲学。
(二)如何处世
除了读书以外,杨绛先生身上有几点特质令我特别佩服,一是担当,二是宽容,三是淡泊。
杨绛先生和丈夫从法国留学回来,夫妻两人一直分居两地。在此期间,家庭的重任都落在她一个人的肩上。她担任振华女中的校长,业余开始创作戏剧,戏剧在上海演出之后引起一时轰动。后来她又担任了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
一个接受了良好教育的女子,在一个家庭最需要她的时候,用她柔弱的肩膀勇敢地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可见她是一个有担当的人。难怪在钱锺书眼中,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像很多小夫妻一样,杨绛先生和钱锺书先生在生活中也难免有一些争执,但是大师对待这些争执的方式与常人不同。
有一次,因为一个法语单词bon的读音,两口子争执不下。杨绛说钱锺书,读法语单词的口音,带着浓浓的乡音,钱钟书自然不服,于是,两人就如同许多小夫妻一样,开启了相互伤害的模式,彼此都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最后他们请一位法国人来公断。那位法国人说,杨绛的发音是对的,钱锺书是错的。
杨绛在书中写道:我虽然赢了,但觉得无趣,很不开心。锺书输了,当然也不开心。我们觉得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规则。此后,两个人就约定好:“以后不妨各执异议,不必求同。”
遇到分歧的时候,可以各自保持自己的意见,不必为了证明我对你错,而争得你死我活,这是处理争执的最好的方法。
当然,杨绛也写了:“此后几年来,我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一商量,就决定了,也不是全依他,也不是全依我。我们没有争吵的必要。”
在生活当中,他们相互包容,钱锺书左右脚不分,做事情总是笨手笨脚的,可是在杨绛先生眼里,这些小缺点都“不要紧”,不足以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
然而,身边也不乏那些结婚几十年、争吵几十年的夫妻,到最后也没能分出个对错来。现代人不妨学一学杨绛和钱锺书这一对夫妻包容彼此的相处之道。
解放后,在举家迁到北京之后,作为清华大学外语系的老师,杨绛先生非常淡泊,不愿意做全职的教师,她谦虚地自称为散兵,不用开会,不用汇报,虽说工资少了点,但是时间富余了,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进可退,不被名利羁绊,这也是我最佩服杨绛先生的地方。
不仅如此,杨绛先生和钱锺书一直在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青年学者,而且一资助就是好多年。杨绛先生心胸宽广,尽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种追求也值得我们读书人去学习。
在《我们仨》出版以后,杨绛先生把版税所得共计75万元,全部捐给了母校清华大学,并且成立了“清华大学好读书”奖学金。杨绛先生的追求和境界高出我们许多倍,她一直在用利他的方式在处事,这也是大师备受敬仰的地方。
《道德经》讲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用“水”来形容杨绛先生恰到好处。
杨绛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三)如何自处
当一个人的自我长大之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做到毅然而独立。
杨绛先生说自己胆小,不敢剪掉活虾的胡须,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在开会的时候不太敢发言。但她允许这些小缺点的存在,并不过分苛责自己。人人都有缺点,并不是因为自身的缺点就不去自爱。
在平常人看来,这位老人相继失去了女儿和丈夫,一个人留在人世间太孤单了,余生该有多么凄凉。但我们看到的事实并非如此,晚年的杨绛先生仍然坚持不懈地工作,退而不休。
杨绛先生一生惜时如金。一些朋友常去探望她,她虽然也欢迎朋友们来做客,但觉得这样一来半天功夫就没了,工作又要落下了。
杨绛一天都不肯虚度。晚年的她把大量精力用于整理丈夫的读书笔记,即便是钱锺书离世后,读者仍能陆续读到钱锺书的作品。
随着《我们仨》、《走在人生边上》等经典著作的相继出版,越来越多的读者被这位百岁老人赋能到了,我就是其中之一。她就像一轮空中的明月,让我在黑暗中一抬头就能看到她的光辉。
读书、写书、译书成了杨绛这辈子乐此不彼的事情。
杨绛先生用优雅从容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