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文学作品可以抵抗世界?

如果有时间,我很想多读一些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中没有干货,没有一学就可以应用的技能,对于知识的增长,更没有短平快的效果,它不像科学可以解决具体的问题。但是,文学作品让我对人性有更深入的理解,阅读文学作品仿佛经历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它让我们明白,自由、同情、怜悯、敬畏、爱,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常常看到有人说,读书自我启蒙,因阅读而得自由。以前我不明白,阅读和自由有什么关系,更不明白为何阅读让人自由,现在我明白了,阅读可以充实思想,而思想是自由的,思维的乐趣是一种精神性的愉悦,一旦拥有便会终身寻求,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绍兴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蔡朝阳老师说,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他阅读了很多文学经典,日后回想,这段时间的阅读大有裨益,让他有了一定的抵抗荒诞的底气,后来他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阅读抵抗荒诞”。在我看来,这抵抗荒诞的底气便是一种自由,抵抗荒诞需要运用理性,更需要勇气,而这种自由的核心在于勇气。
蔡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知道的一个作者,一直想自杀,最后写了一个小说,把里面的主人公写自杀了,于是小说作者自己得救了,他再也不想自杀了。我不知道他说的是不是歌德,歌德年轻时被公务机关教条束缚,他厌恶自己的工作,也厌恶权贵,他爱过一位已经订婚的女士,失恋后写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正是这段时间的创作,让他自由思想,写下了心中的痛苦,从而让他的命运有别于小说主角维特。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这是某一时间段的感受,这个世界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自身也可能有问题,自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活着才能守护心底深处那种对自由的渴求,才能努力创造更多更好的选择,才能看到希望。
民国才女萧红,一生短暂,充满苦难,她如飞蛾扑火般追求自由,最后以身殉之。也许,在1930年代,对她这样的女性来说,懂得自由,懂得醒悟自身的价值是一切苦难之源。幸好萧红有创作,这是她抵抗一切的唯一武器。当她进入写作,世界异常美好。在文学创作中,她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因为只有创作才是她最自由的时刻,因为创作是心灵的宣泄,是忘记一切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阅读文学作品同样是一种心理补偿。文学作品能够以安抚或撩拨的方式治疗心理伤痛,或是作品中的人物与你身陷类似的困境,而他们在故事中的做法或对待生活的态度对你具有补偿的疗效。比如恰恰有离家出走念头的人,读了某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离家出走,那么他就相当于已经离家出走过了。这样一来,离家出走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也许他会看到其他更多更好的选择。
寻乐避苦是人类的本性,而精神的愉悦是巨大的快乐,这种愉悦超过任何物质的或者感官的享受,并且无可替代。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带来的愉悦,就是这种精神性的愉悦。哪怕为生活所迫,忙于劳作,一旦有点闲暇,还是会拾起书本,这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画面。
从功利的角度看,当然是致用类的书籍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干货,可是,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战胜时间、战胜死亡、让我们的心灵,穿越茫茫暗夜,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有勇气,唤起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努力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作品可以抵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