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
“早穿棉衣午穿纱,晚抱火炉吃西瓜。”这句顺口溜,是人们对西大北――新疆气候状况的真实写照。
“新疆是个好地方!”但其气候变化多端,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新疆人口密度小,经济欠发达,近些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疆的建设速度日新月异。 在疆北偏远的地方,有一批关中道的汉子,他们远离家乡,夜以继日,为当地修铺公路,默默奉献,我家的“顶梁柱”就是其中的一员。
清明刚过,全国新冠病毒疫情有所缓解,他就提早打点行李,整装待发。天刚麻麻亮,他便早早起了床,吃了两个荷包蛋,便督催女婿送他去西安机场,八点半,飞机起飞,中午十一点到达青海花土沟机场,再坐专用接送车,于晚上十点到达古“丝稠之路”、“红枣之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若羌县。
此时,关中地区气候适宜,春暖花开,风和日丽,比较暖和,气温在十五度左右,而疆北还在“冬季”,晚上气温在零下二十度左右,非常寒冷。走进施工场地,居住条件十分简陋,生活环境非常艰苦,住着简易房,没有电,只能生煤炉做饭;电信信号属于“盲区”,别说与家人视频聊天、通报平安,就是打电话,因信号太弱,也十分困难。
疆北人烟稀少,一望无际的沙漠,水资源十分匮乏,吃水很困难,要想痛痛快快洗个热水澡,那只能是个美好的愿望;工地没有电,生活、照明用电,只能靠自备发电;粮食、蔬菜等生活用品,要用专车去几百公里以外采购,来回得折腾一整天;每到夜晚,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高源缺氧,一月两月很难适应。
丈夫诉说了工地的情形,我听后心里不是个滋味,白天心里慌慌不安,魂不守舍,晚上转辗反侧,难易入眠。唉!他己步入“花甲”之年,常年累月,在外奔波,为了生计,辛苦劳顿,顽强拼博,我心里感到忐忑不安,但又爱莫能助,我说:“实再顶不住,就回来吧!世上的钱挣不完,人要紧!谁知那个“老犟”却笑哈哈地说:“没事的,身体杠杠的,过段就适应了!”和他生活了几十年,知道他的脾气,认准的事儿,十头老牛也拉不回来!
这条公路工期为期四年,今年底将全线贯通,通车交付使用。这只队伍里,只有他年长,其他的都是年轻人,期盼他们工作顺利,身体安康,凯旋归回。
作者简介:王爱玲,赤城村人,农民,业余爱好阅读朗诵唱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