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到公益平台“月读《传习录》”作业

《传习录》第一天学习心得

2017-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真zhen
《传习录》第一天学习心得

《传习录》是大儒王阳明讲学论道的专著。我是第一次读到。今天学习的内容主要他的门生和妹夫徐爱所记录的向王阳明求教的内容。主要涉及《大学》中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记录了阳明先生对“格物”、“亲”民、“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解读与论述,以及作者自身的收获与启发。这些对于我这样一个学识尚浅的国学爱好者而言,直言不讳地说,是有所收获但自觉领悟仍未到位。但且记录肤浅收获与心得一二。

关于“格物”。我们在《大学》里学过“格物致知”,对于“格物”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我们都听说过王阳明年轻时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竹子之理但却无所收获反累病倒的典故。这个经历让他有了“认识的对象应该是自己的心灵,认识的方法应该是向内的自我体验,并将自己的体验即心中的天理推广到外部事物之中。”的醒悟,颠覆了之前朱熹的“认识的对象是自然的事物,认识的方法是外在的观察,认识的目的是增进知识。”的观点。这便是其“心即理”观点的形成吧。孝、忠、信、仁都只在自己心中,心即是理。只要尽力在心里革去欲望、存养天理就会由这些正义的信念引导人们做出正义的行为。我体会这和我们所说的“三观”有关。但是我们还会发现,其实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心里存在正义,也会暗藏邪恶,关键是内心的取舍。而且现代社会的研究表明很多人会有多重人格。阳明先生所论述和倡导的还是每个人能够基于有个深厚爱心的。因此,他认为,至善只是自己的心纯然天理,达到极点就行。这也直接引导其形成了“知行合一”的立言学说----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而且,他认为知行的本体原本如此,只说不做或懵懵懂懂恣意而行,都不是真正的知与行。对这一点,我似乎看懂了但却感觉没悟到位,直接体现了“知”与“行”的分离----其实还未真知真行。我想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恐怕需要一生的修炼。包括思想的升华和秉性的磨练,身与心的全面修炼。

阳明先生关于“亲”民的解释是兼有教育和养育二义而言。用现代语言说就是对老百姓的疾苦走心了。使老百姓从身心两个方面受益且感受到君王的仁德,这样的统治才是得民心的。

同时,满篇的文字也让我们看到了阳明先生的施教传道方法。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演绎了“知行合一”的真谛。没有纯粹的说教,也没有脱离实际的空洞之论。对待学问探究精深且谦虚谨慎,如对朱熹的学说他既有批判也有肯定,其他人的亦如此。解答学生的问题,首先让学生举个实际的例子,从身边的事例说开去,接地气且深入浅出,表达了真理并非虚无缥缈和高高在上的,使学者更易理解和接受。得此师足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