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哲学之爱利亚学派
2022-07-12 本文已影响0人
蔚海山庄三六子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第二个大的阶段就是爱利亚派的存在学说。
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的始基学说,到了赫拉克利特的火作为万物的始基就终结了。那么就过渡到第二个阶段,从始基学说过渡到了存在学说,就是爱利亚派。
他们关心的是我们如何对宇宙整体作一个抽象的规定,我们规定了整体,那么一切都不在话下了。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当然要拥有大量的自然知识啦,但那都是意见,归根结底它不是真理。真正的真理要撇开这一切才能看出来。
(一)塞诺芬尼
塞诺芬尼,生活于公元前565年到公元前473年。塞诺芬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一”的概念,一和二是对立的,一是真理,二是意见,意见就不是真理了。塞诺芬尼提出这个一,不是从数学的角度,而是从神学的角度提出来的。
他有个著名的比喻:如果狮子和马能够说话的话,它们也会创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所以人创造出人形的神来这是很可笑的。
所以他否定了这样一些有形的神,而提出真正的神应该就是一。
他提出这个一是为了信仰,神是一,那么就可以信仰一个真神了。一是神所特有的,与任何自然事物都不一样。但是对于神,他又将其看作整体的宇宙,宇宙之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神,但是整体就是神,这个整体是和具体的万事万物截然分离的。
(二)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生活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是塞诺芬尼的学生,他的功绩在于提出了“存在”的概念。
在他看来,存在与非存在其实是一个最高的对立。按照逻各斯的这样一种思想,我们很容易发现,存在不是非存在,存在是有定形的,而非存在是不定形的,有定形和无定形怎么能混淆呢?而且,这种对立是最高的。
沿着逻各斯提供的线索,用他诗意的语言来讲就是,女神凭借着逻各斯告诉他一条真理之路——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这就是通往真理的可靠途径。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则不存在,非存在是没有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存在的。有些人把它翻译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当然也可以,也有这个意思在里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是一条逻辑原理,也是一条逻各斯的原理。
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反而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把权力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加进来了,“是不是”要看是谁在“说”。
巴门尼德的命题是一个哲学命题,不管是谁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国是要杀头的。皇帝要你“指鹿为马”,你说不是,那还行?在希腊,当时巴门尼德提出这个命题没有杀头的危险,但是也很了不起。他能把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固定在这样一个命题上面,作为以后一切论证、一切论辩、一切讨论问题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基础。
巴门尼德认为,如果有一个东西,你能够认识到,而你又不能把它说出来,那就没有理由和意义。
巴门尼德说,“能够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存在”。
(三)芝诺
芝诺,他生活在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430年,芝诺的贡献就是归谬法,归谬法就是矛盾法,就是利用矛盾来进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