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踪

北京:圣莲山(6)莲子峰和圣米石塘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2018栏杆拍遍

        圣莲山,又称为“圣米石塘莲花山”,因景区内有“圣米石塘”而得名。圣莲山的主峰即本文介绍的“莲子峰”,海拔高度约1030米。从莲子峰西行不远,就是传说中的“圣米石塘”

       下图、莲子峰,位于群山环抱之中,一峰突兀,状若莲子,故称“莲子峰”。峰下左侧的二间瓦房为“石碾房”,石碾房后面有一座二层仿古楼阁,位于悬崖尽头。

      下图、莲子峰(岩溶孤峰)简介

       “莲子峰”景点的岩石为4.5亿年前海洋沉积形成的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化学成分为CaCO3。在人类出现前的新近纪,气候湿热,在大气降水中侵蚀性CO2的作用下,石灰岩被溶蚀,形成了“莲子峰”岩溶孤峰。

       下图、这是石碾房内仅存的一盘古石碾,石碾房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为历代僧人、道士磨粮脱谷之用。石碾已卸下放在墙角处。墙上的壁画显示这盘石碾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可惜没有文字介绍,故没有完整拍摄。

下图、从石碾房继续前行至悬崖尽头,是一座二层的仿古建楼阁,

       下图、楼阁的一层居中是一尊汉白玉雕制的古装仕女坐像,细看此女像是一位盲女,阁中没有关于此雕像的说明,看来此女应该是有一段凄美的故事的。

下图、这是在石碾房门外拍摄的南庙景区和“圣莲宝塔”。

下图、这是通往“圣米石塘”的路边一座小庙,供奉的似乎是道教的王灵官坐像。

下图、圣米石塘外景。“圣米石塘”景点位于“莲子峰”下。造景岩石为4.5亿年前海洋沉积形成的古生代奥陶纪石灰岩,为“孤峰”的脚洞。洞口向南,洞体沿着南北向裂隙发育,进深10米,高7米。洞顶的南北向裂隙被“圣米”充填,有些掉落在洞底浅坑、形成“石塘”。“圣米”是石灰岩碎屑经过流水的长距离搬运、形成磨圆、分选较好的石英颗粒,形状与大米相似,故名为“圣米”。

       下图、圣米石塘前殿,为一敞开式殿堂,居中供奉的是弥勒佛坐像,坐像下面的须弥座很有特色,正面塑有四个力士各用一种姿势托举着须弥座,右侧的这位力气最大,一只手便可托住,但有人认为他是偷懒,真是见仁见智,信佛的人应该是“不打诳语”的,偷懒之说,可博一粲。

下图、前殿的右侧角门外岩壁上有楷书简化体“圣米石塘”四个红漆大字,似是当代人题写的。

       下图、走进摩崖石刻旁的角门,迎面看到一座小殿,居中供奉的是一尊手持禅杖的坐佛,左右胁侍一大一小立像,均不知是何佛像。

下图、圣米洞是一天然溶洞,曾产酷似大米的白色石米,磨圆度十分丰润。唐末曾有僧人在此坐禅修道,是胜泉寺原址(以洞代寺)。这是洞顶的照片,还保持着天然形态。

       下图、圣米洞内髙外低,洞的高处尽头为一砖砌拱券门洞,中置莲花宝座,供奉的是一尊妆金佛祖坐像。而传说中的圣米踪迹全无。

            请看下集:阎王鼻与神牛岭

原题:(原创)京西:莲子峰和圣米石塘

2016-01-06 10:41   发表于【网易博客】

2018.12.31    阅读(131)| 评论(18)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