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书房#《尚书》178: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是妄想
昨天读书读到钮先钟先生的一句话,可作为读《尚书》的感受:
在我国古文中,每一个字往往都有多种意义,而写文章的人对它也是一种弹性的使用,很少对其意义做严格的界定。古文的高度弹性,带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翻成白话文之后,这种文艺美感就消失了。
什么叫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有点泡利测不准原理或薛定谔的猫的味道。
读《尚书》,一个字在文章当中,你能理解它的意思,知道它干了什么,但是当试图翻译的时候,它的含义坍缩了,只有一个干巴巴的意思。比如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
官字包含了所有因为自己对上官的谄媚也好,顾忌也好,而产生枉法的行为,但看翻译,意思就少了。
吕刑·下·三
原文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墨辟疑赦,其罚百锾(huan),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上下比罪,无僣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惩罚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周公论刑就提到慎罚的思想。穆王把慎刑给具象化了——让读者第一次看到对于审案人员的要求,也谈到赦免的条件。
原文
劓辟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
粗读
劓是割鼻子,为什么割鼻子?《大传》说触易君命,革與服制度,奸轨盗攘伤人的。前两项是违命和僭越。
判处劓刑感到可疑的,可以宽赦,罚金两百锾,要核实其罪行。
原文
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
粗读
剕,太史公认为是孙膑遭受过的膑刑,《大传》说决关梁、翻越城郭而偷盗的,不是能翻墙嘛,就废你腿。
判处剕刑感到可疑的,可以宽赦,罚金四百锾,要核实其罪行。
原文
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宫刑,《周礼》说男性就割其势,女子封闭在宫中。男女不以义处,后来我们称之为奸。
判处宫刑感到可疑的,可以宽赦,罚金六百锾,要核实其罪行。判处死刑感到可疑的,可以宽赦,罚金一千锾,要核实其罪行。
原文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粗读
这句话所列的数字是各个刑罚的法律条文数量。
《周礼》记载的法律条文数是2500条。大概穆王距离周公已经有一百多年了,有增减条目。
原文
上下比罪,无僣乱辞。
粗读
罪行的轻重,按照法律条文来,如果是条目中没有的,比附相似的条款来施行,不要随意在这三千条之上随意增加。囚犯的讼辞和供辞,不要搞小动作导致失实。
《刑法志》专门提到那些奸吏,掌握着权力,可以让你活或让你死。《明朝那些事儿》提到太监打官员屁股的学问,就是典型——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所以曾国藩抓到土匪,审问确实了就正法,不确实就放,绝对不关押。为什么?就怕污吏从中使坏捞钱。
原文
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
粗读
不行指的是蠲(音娟)除之法,《晋书》记载王者三百年一蠲法,免除或废除部分法律条文。已经废除的肯定不能用来判罚,不然民众手足无措,对法律也不再信任。
不要采取已经废除的法律,应当明察,应当依法,要核实!应当适用上刑的,其过错较轻,量刑要轻。适用下刑的,罪行较重,量刑要重,各种刑罚的轻重可以一定灵活。
这是中国最早的量刑思想吗?
原文
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粗读
世轻指的是和平时期,世重自然就是乱世了。我们现在还说乱世用重典。《周礼》说新兴国家用轻典,毕竟民众尚未经过教育,教育为主。和平国家用中典,常用的法律,维持住。乱国用重典,指的是篡位叛逆的国家,要重典以除去恶。
刑罚轻重,根据不同时期来因地制宜,相同与否,都有它的条理和要计。
会计是一年计。要计是一月计。这里应该是泛指。
原文
惩罚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惟从。
粗读
前一句是慎罚的体现。人死不可复生,断足不可以重新长回来。
惩罚不是要置他于死地,但受刑罚的人感到比重病还痛苦。言外之意,要谨慎哪!
后一句是审案人的要求。
佞,孔安国注解为口才。良是善。差是差池。审案的人不能是口才善辩的人,这样的人能使囚犯词穷,很容易冤枉词穷的囚犯。
并非口才好的人才可以审案,只有善人审案公正不偏,能得中道。审案的人应该体察囚犯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求得真相。能得到真实情况,而不是听从对方的说辞,不服从的犯人也会服从。
原文
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粗读
应当怀着哀怜的心情判决诉讼案件,明白审视刑书,互相斟酌,以中正为准绳。具体刑罚要详细察实!要做到案件判定了,人们信服;改变判决,人们也信服。刑罚贵在慎重,有时也可以把两种罪行合并考虑,只罚一种。
备注:此段翻译引用自 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3133.aspx ,因为注疏实在没看懂。
打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