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不是药神》被推上神坛
他只是想活着,犯了什么罪
这是青城素年的第006篇推文
来自电影爱好者 青城素年
壹
最近,电影《我不是药神》引发舆论热议,国家要求有关部门加快落实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这一举动让国产电影《我不是药神》再火了一波。《我不是药神》被广大观众奉上神坛,俨然,中国十五年来唯一一部豆瓣评分高达到9.0的国产电影的确撑得起豆瓣高分的大旗。
《我不是药神》的现实意义大于这个电影作品本身,它让中国电影看见了自己该有的模样。在如今中国电影市场, 《我不是药神》做到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它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关心每一个底层的穷人,关心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需求。
贰
我之前也说过,中国电影市场已经陷入了一潭沼泽地,泛滥的商业片让整个电影产业变得功利化。现阶段的中国电影大多只能称作标准的商品,而并不是优秀的作品。一部好的电影作品应该是整个社会的镜子。
中国固若金汤商业片体系让叫好不叫座的电影吃尽了苦头,也让叫座不叫好的电影出尽了风头。从作品,导演,演员甚至到观众,一切都是为商业片所服务的。作品从一开始就费尽心思插入各种赞助商的广告,导演把太多心思花在了打造一场视听盛宴而不关注于作品本身,跨界演员对于人物角色没有认真揣摩,但是凭借自己的粉丝流量可以制造各种噱头,最后观众更加青睐于高颜值浓特效的电影。
这么一整套的流程已经成型,对于循规蹈矩的作品就是捞钱,对于别出心裁的作品就是送钱。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中国拍不出能改变社会的韩国或者印度电影。”这类说法片面地指出了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各类商业类型片泛滥的症结。
反观韩国、印度电影,每年都会生产一些反应社会的电影,他们具有人文关怀同时兼具温度与力度,叙事上工整好看、情感上打动人心,比如《熔炉》、《摔跤吧!爸爸》等作品。他们由渐渐觉醒的观众推荐,近几年开始对中国电影进行冲击,电影通常能够以小见大,将对于社会问题的探讨留给观众,兼顾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在我国的主流商业电影市场上,这类影片一直处于稀缺的状况。这个时候,正在热映、取材自现实的《我不是药神》,显然填上了打开了这个大门。
叁
《我不是药神》整部电影其实就是主人公程勇的蜕变史,程勇因为父亲病情恶化,经济拮据,无法给儿子一个很好的教育环境才铤而走险去印度走私挣钱,他只想着过着自己市侩幽默、重情重义的小人物悠哉游哉的生活,预期效果达成后,全身而退,故事情节本身就很朴实。但是好友吕受益和黄毛的死让程勇完成一次次蜕变,最后他送走孩子,决心做个“救世主”,宁可不盈利,甚至倒贴钱,也要让更多的病人活下来。进而上升到人情与法律的探讨之上。在黑色幽默的喜剧外壳之下,包裹了复杂的社会议题和对生命的关怀与敬意。
《我不是药神》的制作的确不俗,监制宁浩和徐峥,深谙市场规则和电影规律,用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影片所传递的人性力量。创作严谨有深度,影片总共110分钟,剧情每十分钟就有新变化。这就是影片极其整饬的大纲, 60分钟以前是喜剧,之后是悲情,剪辑凌厉,衔接巧妙,十分照顾观众感观情绪。电影节奏把握得好,精准地踩着观众的笑点,泪点和痛点,里面的台词也最能引起观众的反思与共鸣。
“4万一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为了买药,房子没了,家人也拖垮了,谁家还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我不想死,我想活着。”
“印度盗版药在市场上的流行,是对我们正版医药商的伤害!未经授权的盗版药,就是假药,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侵权行为。”
“谁家没有个病人?你就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
肆
这些台词,他所制造出来的焦虑感和危机感,让每个观众都面面相觑。医疗问题是社会的核心问题!每句台词都值得深究和思考:合法合理的事未必合情。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激发了观众善良的本心,引导了人们对医疗公平的思考,国家也逐渐把抗癌药纳入了医保范围。中国的电影产业需要更多有创作者站出来直面社会问题,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社会不同的角落。观众培养出了更高的审美和情怀,开始思考社会公平和人生价值的问题。不再虚伪矫情地哭或者麻木无趣地笑。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成长,中国的电影观众在思考,中国的社会精神也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