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瘾发作

毛姆笔下的中国哲学家

2020-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杂谈录

    英国作家毛姆以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为一般读者所熟知,毛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酷爱旅行的作家,有“世界旅行家”的称号。毛姆还是位中国迷,他从1919年9月开始了历时半年的中国行,他的小说《面纱》就是以那个年代的中国作为故事背景,小说在2006年被好莱坞拍成同名电影。

     毛姆游历中国的另外一个为他赢得广泛声誉的文学成果是游记体散文集《在中国屏风上》,从这个既唯美又有象征意义的书名即可看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的异国风情让他着迷。毛姆是隔着文化的距离,将游历中国的所见所感,绘成了屏风上的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中国风景和人物,来让人欣赏。

    屏风上景物的描绘既写实又优雅迷人,兼有人文的关怀,不时加上西方人对东方神秘的异域风情的想象。对毛姆来说,那种异域风情仿佛让他无法理解、为之迷惑。

    书中也描画了各色人物肖像,大多是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但是最精彩、着笔墨最多的当是对一位中国“哲学家”的描绘,虽然毛姆没有明确说出这位哲学家的姓名,我们不难推测,毛姆笔下的这位哲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辜鸿铭。

    毛姆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活脱脱的勾画出了一位散发着个性魅力的落魄中国哲人形象:桀骜不驯、自命不凡,犀利刻薄,却不乏人情味儿。

    从哲学家赠送作者的那两首蛮有情致的爱情哲理诗,看得出这位性格古怪的哲学家一点儿都不古板,甚至有点儿恶作剧的顽皮。可惜经过中英文的转译,已经无从欣赏原诗的风致。

    作者有观察和人物刻画,但是更多的是作为客人聆听哲学家时而嘲讽、时而激愤的滔滔言语。让读者得以领略我们的哲学家的风采,也体会得出作者对这位中国哲人才情和个性的欣赏,对其落寞遭际的同情。

    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毛姆笔下的哲学家对儒家传统文明的执着的自信、对中国这个最古老的文明正在被毁坏的悲愤。

    我们喜爱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形象,胜过读历史教科书和人物传记里的刻板的人物介绍。文学保留住了历史的鲜活的记忆,让历史人物变得生动丰满起来,有生命,有情感,读来兴味盎然。

    毛姆在这篇人物记中说,拜会这位哲学家是他中国行的目的之一。据说毛姆在英国拜读过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可想而知辜鸿铭在当时西方文化界的名气和影响。

    辜鸿铭是致力于撰文著述来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明优越论的中国第一人,以作品在欧美的影响力来论,后来可以与之相较的只有林语堂了。

    辜鸿铭精通多种语言,在欧洲游学多年,却由西向东,皈依了中国传统文化,其拼命捍卫儒家文明的宗教信徒般的虔诚让人感叹。在那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中国的世纪之交,辜鸿铭特立独行,不入时人眼,是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却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英国哲学家罗素也曾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来中国讲学,在其后来出版的《中国问题》一书中,表达了对中国文明所体现的东方智慧的赞美,预见了中国的光明前途。

    罗素或许受到了辜鸿铭的影响,更可能是殊途同归。

    又是世纪之交,今天全世界的目光投向了东方的古老文明,当我们回望历史,那个拖着辫子、瑀瑀独行的古怪的“哲学家” 在历史的画卷中突然气韵生动起来,让我们赞叹不已。

在中国屏风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