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跟你唱反调时

2023-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燕语明明

唱反调,孩子成长的内驱力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白熊实验"。

心理学家给参与实验的人一个任务:别去想 一头北极熊。

结果受试者很快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 形象,并在接下去的几分钟,不断地想起白 熊。

越是要求不去想,脑海中的白熊越是挥之不

去。

"白熊实验"告诉我们:

过度的禁止行为,有时反而是一种关注提 醒,大脑思维就是这么刚!

这就很好理解,父母越要求孩子,少玩会手 机,快去写作业,孩子越磨蹭。

妻子越要求老公回家做家务、带孩子,老公越

装聋作哑。

在孩子和老公看来,"被要求"也是一种尊严压 迫,只有"对着干","唱反调"才能体现自我的

存在感,体会自主的快乐。

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有自我意志, 不想被控

制,是人的本能。

3岁之前,孩子依赖父母,父母控制孩子,在依

赖和控制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关系。

随着孩子认知、言语、行动力的提高,孩子有 了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同时父母也感受到了危

机。

孩子用"唱反调",反抗父母的控制,是在试图

维护自我意识,掌握活动的自主权利。

父母与其威胁孩子"不收玩具,就别吃水果",

不妨这样引导:

"要吃水果了,先把玩具收起来"。

与其说"不写完作业就别出去玩",不妨改为:

"写完今天布置的作业,我们 一起来玩 一会

儿。"

唱反调,孩子情绪的出口

当然,不是所有唱反调都是成长需要,有时只

是孩子感受需要。

知乎上有个帖子:明知道父母会伤心,为什么

还对着干?

一位网友有着深刻的体会。

对孩子来说,他只是坚持了对的事。特别是当

他想独立完成一件事,父母的干涉就是指手画

脚的控制。

可即便后来失败了,为了捍卫尊严,也要无理

辩三分,更何况父母说教的态度,太令人气

愤。

首先,孩子跟家长对着干是因为觉得自己在做正确的事,要么是在捍卫自己的所谓尊严,要么是 确实站在了道理的一边。十几岁的孩子一般不会明白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意识到自己的做法 会让父母伤心并且觉得很愧疚,是在坏事都干完了以后才会产生的想法。

其实,所有的争辩,都基于我们过于坚信"我对

你错",无论父母亦或孩子。

只不过, 青少年具有"独特自我"的认知特点,

他们将自我体验当做世界的中心,不理解人与

人感受不同、观点各异。

最怕父母,掉进孩子的"情绪陷阱"

央视曾播出过一部纪录片《镜子》。

片中,有个孩子叫家明。

当他想玩时,爸爸会说:你现在最重要的是

学习。

当他踢球时,爸爸会批评:你成绩都落下多

少了。

当他想报自己喜欢的专业时, 爸爸直接否

定:前景不好,喜欢也不行,必须听我的。

为了独立自由,他选择对着干,父母越想让他

干什么,他越不干。

最后,连高中都不读,辍学在家,制造麻烦,

甚至自残。

他用决绝的方式,争取人生主导权,拒绝过父

母安排好的生活。

但遗憾的是,这一切的拉锯,却被爸爸视为叛

逆、造反。

爸爸并没看见孩子的渴望,只看见一个逆子,

令他人生绝望。

如果我们在亲子冲突时,常常陷入对方的情

陷阱,那么这段亲子关系,注定变仇敌。

有些担心,只是假设

为什么父母容不得孩子唱反调?

在心理咨询室里, 一位父亲吐露了心声。

咨询师:为什么非要孩子听话呢?

父亲:让他听话是防止他将来.吃亏。

咨询师:这种情况一定会发生吗?

父亲犹豫了:哪儿有孩子自己做主的。

因为他走了一条被父母安排好的路,他是被这 样教育的,这条路也是他熟悉的,所以父亲理

所应当也为孩子铺路。

走其他的路一定预示着危险吗?

危险不过是父亲对计划之外的生活,缺乏掌控 感所带来的恐惧。

心理学有个词叫"灾难化思维",它有个熟悉的 句式:万一.……怎么办?

这样解读"唱反调",父母不再焦虑

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 ·斯坦伯格曾说:

你相信孩子叛逆,孩子就一定叛逆。

解读才是假设成立的关键。

想要解决"唱反调",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定义 它,而是去面对它。

身为父母,我们不妨这样理清思路。

① 接受孩子"唱反调"的事实

也许很难,但随着孩子成长,自主权一定建立 在自我意识之上。

小时候无条件听从父母的孩子,不可能长大后 就变得胸有成略。

只有接受孩子的"唱反调",面对孩子的反调, 父母才能少些愤怒,多一些积极的问题解决之

道。

② 只解决发生的事,不给人贴标签

当她要求孩子吃饭要吃干净时,儿子反问"为什

么要听你的?"

她没有发怒,只是平和的解释:

作为妈妈,我只是有责任把我知道的事,告

诉你。

就像这碗汤很烫,你可能不知道,我告诉你

不要碰,是担心你烫伤,我也会心疼。

当亲子矛盾显露苗头时,父母不去评判孩子好

坏,或者强势要求,只是表达自我感受。

这种舒服的关怀,孩子反而更容易接纳我们的

好意。

③ 与其阻拦,不如陪伴

曾看过一个故事。

儿子要帮同学打群架,父亲自知阻拦不了,便

提议:坐公交车太累了,我开车送你去吧。

这一路上,父亲不动声色地谆谆善诱,让孩子

渐渐明白打群架的危害,孩子反而没那么坚

持。

④ 无论何时,让孩子知道"我爱你"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 · 西格尔曾说:孩子只有感

觉好,才会表现得更好。

亲子之间不是不能有矛盾,而是即便吵架,也

不影响家人相爱。

我们可以彼此冷静一下,但不必冷暴力。

我们可以表达反对立场,但不必攻击威胁。

我们可以不发表意见,但不必落井下石。

能做到这些,孩子再唱反调,也不会变坏。父

母再愤怒,也不会伤害。

亲子之爱,本来就是不问你是谁,只因你是

你。

正因它伟大、无私又真心,所以没有什么能阻

隔,我们又何必伤神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