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可的四分之一书单【壹捌夏】
4-6月差不多一半时间在外面,写字不多,阅读也有点儿没跟上。
这三个月看了11本: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作者吉田太一以前在搬家公司工作,后来开了遗物整理的公司,在日本也算首屈一指。
几年来积累了很多独居死亡的顾客案例,结合当下越来越多人独居,导致死亡后很久才被发现的社会现实,用46个真实案例为我们讲述那些独居身亡的故事。
因为完全是作者在进行遗物整理时的所见所闻,所以可能没有太深的背后故事,网友们还笑称他抓了一手好牌打的稀碎,意思是如果加入悬疑、超自然、委托人与死者之间的情感纠葛,这本书会更好看。可我觉得那样就失去了写实的意义,我宁愿看平静却真实的,不打扰却默默观望的视角。
这本书,推荐给每个人。字数不多,引人入胜。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引发未来社会养老措施的讨论。
《如何写影评》
这本可以说是影评教科书,所以更加适合电影专业院校的学生,不过如果你也很想了解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写影评,相信会有收获。
不过感觉这本虽是教科书级别,但关键点还是没讲明白。目前还没有找到好的替代品,先推荐这本,之后看到更适合的影评指导书再来推荐。
它出版快十年了,我买了也得八年了吧,现在才读,可见我囤书有多夸张。
陆陆续续读了一个月,在期间也看了很多关于如何写影评的文章,最终整理了一些心得,给你们做参考:
1、大量阅片是写影评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在同类型片之间、同一个导演之间、同时代背景下的影片之间进行比较分析;
2、要想写出一篇好的电影评论,一定要重复看电影,只看一遍是不可能看到影片里描述的所有细节和复杂之处的。理想状态是第一遍看时记录下打动你的地方,第二遍看的时候认真而详细地做笔记;
3、限时记笔记,尽可能详细地记下影片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三到四个场景、镜头或者片段;
4、提问和质疑是阅片的基本原则。电影中的哪些元素使你产生了陌生或者困惑的感觉,记下来,然后带着问题回看;这个情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大胆提出质疑;
5、了解电影拍摄的专业词汇,这会让你的影评更专业。
我觉得看电影和写影评其实都是很私人的东西,除非是专业影评人,否则,当然还是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啦。
而且电影真的是很神圣的艺术,普通观众和专业观众的观后感完全是两码事,写专业影评的难度也绝不亚于写文学评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是我值得一辈子探索学习的课题。
在我看来,最易入手的学习写影评的办法就是多看影评,搜集你喜欢的影评人的文章,分析这些文章为什么你觉得写得好,然后模仿和创造。(相当于学英文的人刷大量阅读理解和作文)当然,这一切的大前提还是回到第一条:大量阅片。
《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李欣频的智慧修行之旅》
《李欣频的环球旅行箱》丛书一共三本,分别是《放自己一年梦想假》《人生就是边玩边学》以及《在旅行中找到自己》,截至目前就都读完了。
推荐给每个热爱生活的人。
对于三本书,我个人是不分先后的喜欢,觉得是深度旅行创意思维培养最佳指导书。
这一本的关键词是修行,为什么要进行心灵修行之旅?作为广告人会不会修行过后变得平静,没有激烈的灵感?
当有学生向她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欣频老师回答说,修行前的创意就像一个人在房间里搭积木,自己用想象力创造假山假水,但修行后会发现,还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就像龙卷风,里面是空的,空的范围越大,吸转万物进来的力道也越大。感官更敏锐、反应更强大、视野更宽广。
几乎每篇都有她在旅行目的地参观时的创意发想,举几个例子:
1、在冰岛发现第一批移民利用全球最大的火山区天赐的地热能源创建一个浑然天成的人间仙岛,启发她要去找寻自己最大的生命火山口,探访自己最感兴趣、最有热情、最能乐此不疲的事。也就有了后来的“梦想开屏表”。
2、在史托克间歇喷泉感受水流在三五分钟内从酝酿到翻滚再到水柱冲天,一直飙至20米高,从此发想:自己该如何运用天赐的地热能量,在生命中不定期地创造“令人尖叫不已的爆发式惊喜”?
3、在参观伊瓜拉达镇墓园时想,如果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分钟要入土,会回顾哪些温暖的生命片段?在希腊墓园看到墓碑前常有一个玻璃小柜存放逝者生前的爱物,想象如果是自己的坟墓,希望呈现在玻璃柜里哪些物件?
……
除此以外,印度喀拉拉阿育吠陀养生度假村和普那灵性小区的日记部分,还提醒我关注身体、饮食和呼吸。看书的间隙还起来活动了四肢。
《北野武的小酒馆》
我看日本电影很少,所以对北野武的作品并不熟悉,只是前几天张先生在看《极恶非道》,我才想起来要把这本《北野武的小酒馆》看完。看完直呼北野武太真性情了,洒脱不羁又有才华,好喜欢。
这本书之所以叫做《北野武的小酒馆》,是他和常常光顾的料理店老板熊合著的,熊在每一章节前面写一段引子,北野武再就这个引子写下去。主题关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和电影。
最喜欢教育和规矩两个章节,北野说他很少和孩子在一起,教育完全是老婆在负责,可是对于教育的现状他却看得透彻,主张该打还是要打,要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令人感到害怕的对手的,这种事情必须从小就植入到脑髓中,因为将来孩子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比拳打脚踢要来得更无情更残酷的社会。
而规矩一章,主要表达替别人着想。他讲起来可信度完全不输蔡康永的情商课,很值得一读。
读完这本书,我打算在影人列表上添上北野武的名字,再用上两个月,看完他所有作品。
其他没单独推荐的书也都分别给了我很多灵感与启发。比如广告人陈绍团在《毛线九日谈》中说:最好的上司就是案例,最好的后台不是公司而是资料库,最好的城市就是你所在的地方。我更坚定了不在乎地点,不在乎平台地持续提升自己,积蓄能量。
所以,关于其他书的推荐语及部分书摘书评,可以移步微博@NJ安可,在主页搜索“一周一本书”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