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學

我会判断抽象名词吗?

2021-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觅蜂

早上好,今天是8月5日(星期四)

作为跟笑来老师学习写作与定投的门徒之一,总是不自觉喜欢玩着笑来老师都爱玩的游戏:读书时,可以拿起笔画圈圈。

今天日常锻炼阅读文章,就不自觉要进行这个游戏。

而要动笔圈词之前,我就遇到名词、形容词、动词、....词性的判定问题。特别是,连名词是什么?什么是名词?名词里面的抽象名词呢...?

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想到的。笑来老师早就想到了,而且帮忙翻了很多书、以及做了很多练习整理出来的定义。

于是我在笑来老师的整理建议基础上,也省了翻找字典、逐步摸索的时间。当我对名词越来越有清楚的定义之后,我就遇到什么是抽象名词的问题。

这个部份演绎不是很清楚,我遇到卡关了.....怎么办呢?没怎样呀!自己耐心去试着找解决之道。

笑来老师耳提面命,要我们锻炼知道最重要的事先做,可以避免许多旁生枝节的问题。

于是我专心再去学习什么是“抽象”?什么是“具体”?


【还是先搞懂“定义”】

要能解决最根本问题,笑来老师时刻要我们留心:一定要定义清楚。方向正确,这样跑起来才对!

抽象是什么呢?望文生义,抽出表象,似乎是在某个地方抽取什么东西。

何谓“抽象”?

其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涂鸦及造物活动开始。 一般对于“抽象”的定义是“从多数事物中抽取其共同特征,综合而成的概念”。

01 一般人的认知呢?

除了翻书,我也是去问了几位朋友。

有人说抽象就是看不到的东西、有人认为抽象指的是触摸不到的概念,有人认为是难懂的话语、或是一种不易了解的艺术表现手法。

朋友们的回应好像就是我目前为止的理解,非常含混,说不上来。

仔细在google上再做了搜寻,发现其实不同学门领域对于抽象有各自的诠释。

02 专家怎么想的呢?

例如,在哲学家们的世界中,“抽象”指的是在认知上将事物的规则、属性、关系从原来的有机整体中抽取出来,就是望文生义的理解。

从科学理论建构的角度,“抽象思维”是指,

通过简化与纯化的方式,去表现某一『特征』或者纯粹地描述事物间的『关系』。

当然最大宗的应用,是在艺术与设计领域中。

例如,《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认为: “科学抽象使用的是概括法,即从某一些同类事物中抽离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以便对物质世界作出最富于概括性的陈述;

艺术中的抽象过程则不同,艺术中抽象出来的形式不是那种帮助我们把握一般事实的理性推理形式,而是那种能够表现动态的主观经验、生命模式、情绪等的复杂形式。”

03 理解抽象,要从美学

从上面三个角度看来,美学设计的概念,比较贴近我们生活习惯的广泛性理解。

也就是:所谓的抽象,也就是一种“主观经验的理解”。

再去查《大辞源》,看到对抽象的描述,是指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性。即,在思想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撇开非本质属性。

原来,我如果要进行抽象名词的判断,就是要不断去锻炼、去仔细感知自己的思维活动。

于是能回头看看自己,有没有一个正在细腻地、在抽取某个看似复杂却又不知道它的实体是什么的思维过程?

如果有,我就是在做抽象能力的思维活动。

04

由此可见,我们人类可以通过抽象的处理, 能把对象(客体,或说指涉的事物),其不重要的内容或细节给省略掉,然后关注其特殊性或普遍性的结构或关系;

再依照这些特征将更多的具体事物给予差异化与分类。

这真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思想能力!

05

从上述的定义理解过程,我会判断抽象名词了吗?或许吧...

但,我有更棒的发现:我感知到我的感知扩充了!

我感知到本次练习中的抽象名词,就会有定投策略、机理、熊市、牛市、模式。

这几个名词都没有实体出现,是我们人类透过思维活动,要去表现某种特定本质的各自的描述方法。

而互联网泡沫比较倾向于类别的使用,由于泡沫是我能感知到的、看过的、也摸得到的泡泡,所以我不认为可以是抽象名词。

小结

康德(Kent)认为:“没有抽象的视觉谓之盲,没有视觉形象的抽象谓之空”。

原来,笑来老师要我们锻炼判断抽象名词,就是要提升对思考指涉对象的共性、归类、区分,是一种开脑又开眼的判断功夫。

原来,避免让自己又盲又空,运用圈词训练,判断具象名词和抽象名词的处理过程,大脑🧠就是在重组、与新增东西。

想呀想,这个锻炼真的太重要了,不愧是大脑处理系统升级的好方法呀!️

谢谢笑来老师带我开脑与开眼,继续好好锻炼!

学习参考资料:

1. 大辞源。

2. 《当代西方美学新范畴辞典》。

3. 康德·哲学批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