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 茶茶香

茶学游记之大师篇

2018-06-28  本文已影响236人  明明似我

这次的茶学之旅,安排我们拜见了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茶百戏传承人章志峰老师;

政和白茶制作传承人杨丰老师;

武夷岩茶制作传承人王顺明老师。

和他们接触都只限于游学团安排的时间,基本都是惊鸿一瞥,因此这篇文章只是试着在我的角度,来记录自己对他们的印象。

章志峰    茶是一种精神

章志峰,茶百戏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古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便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案。

“茶百戏……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

因为对古籍中茶百戏的描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章志峰的一生也围绕着这个兴趣展开。

为了弄清楚茶百戏的原理,他埋首书堆,大量查阅古籍;为了学习宋代点茶,他几赴日本,连续拜访名师。

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到2009年,他终于还原出已经失传已久的茶百戏时,时间已经过去几近三十年。

一个人能有几个三十年,但他说:

“三十年在茶百戏研究和试验的精力投入,用金钱是算不清楚的。然而,一辈子又值多少钱呢?我没有虚度光阴,给社会留下点什么,感觉到很实在,也很快乐。”

近年来,经过他持续的研究实践,画在茶汤上能够保持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现在正常气温下已经能够保持20到40分钟了。

作为一个茶艺爱好者,对于茶百戏自然是听说过。以前一直不知道茶百戏和咖啡拉花的区别,通过老师讲解才明白,咖啡拉花借助的是牛奶和咖啡两种物体,而茶百戏,只需要一碗水,就可以在打出了细腻泡沫的茶上作出画来,并且不喜欢可以抹去重来。

章老师现场做出的画

章老师虽然看上去不擅言词,但有问必答,并且十分专业和仔细,丝毫不因为我们是小白而有所怠慢,看得出他是非常用心在传播茶百戏文化的。

在他身上,我觉得,茶就是一种执着热爱,刻苦钻研的精神。

章老师在上课

杨丰      茶是一种媒介

杨丰老师,政和白茶制作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杨老师是三个老师里最幽默风趣的一个。上课的时候妙语连珠,聊天的时候金句频出,并且精通儒释道,典故传说信手拈来,放在以前,一定是个俗世翩翩佳公子。

当我们问为什么他的手不像做茶人的手时,他调皮的做着鬼脸说:因为我天生丽质啊!

杨老师和我们的合影

晚上茶会时,他很周到的每一桌都去坐一坐,每桌都不舍的他走,最后就出现了他聊到哪桌,后面都跟着一群人蹭听的情况。

对杨丰老师来说,茶就意味着一种媒介,他说的最多的话是通过茶,我们可以去了解很多事情。

比如要研究茶的产地,那么就必然要去懂一些地理,茶为什么都生产在北纬27度左右,茶区最适宜的气候是什么样子?

比如要了解茶的发展,那么就必然要了解一些历史,茶产于什么年代?经历了哪些发展?每个朝代的特征是什么?

比如要了解茶的成分,那么必然要了解一下生物,茶里都有些什么物质,茶多酚、咖啡碱,都对人体有什么样的作用?

还可以通过茶来认识朋友,通过朋友来了解各地人文风俗,就好像我们这样的茶学游。

所以,杨丰老师给我的印象关键词是:茶,是一种链接各种可能的媒介。

杨老师在上课

王顺明      茶是一种商品

王顺明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

相对于前两位大师,王顺明是争议性和话题性最多的。个人觉得,一方面是可能因为他耿直的性格,一方面应该是他参与了小罐茶的宣传与销售。

他花一个小时给我们讲解了岩茶的初制工艺,接下来就是回答提问时间。不同于章老师的耐心解释,杨老师的引经据典,他的回答很多时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王老师亲自泡茶

比如针对很多茶企宣传的,天晴不采,下雨不采。他说福建除了天晴就是下雨,难道都不采茶了吗?

比如大家都热炒的“牛肉马肉”,他说山场产地的概念有什么用?一泡牛栏坑的茶做坏了,就什么都不是。

在他看来,茶,无论在古在今,都是一种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须遵循商业属性。

好喝的就是好茶,好卖的就是好茶。

抛开小罐茶不论,在这个论点上,我是很同意他的观点的。

越接触茶,就越觉得茶学的丰富和复杂。在对茶叶不是很了解,也不能够判断出茶叶好坏的时候,选择品牌就是一个相对明智的选择,品牌,可以直接帮你区分出好坏。在对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再去做其他的探寻。

所以,王顺明老师给我的印象关键词是:茶,是一种应该遵循商业属性的商品。

王老师在上课

这篇文章只是个人对于三位老师的印象记录,无法描绘出三位老师风采的万分之一。有些惶恐,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