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被骂了几千年,出自儒家思想?孔子:这锅我不背
提到儒学,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是中国文明的根基,有人认为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祸根。
就拿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来说,后来许多人把其中的“三纲”当作压了中国人民几千年的三座大山。
那么三纲指的是什么呢?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啥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儿子对父亲说的话要无条件服从;丈夫死了,妻子不能改嫁,要做贞洁烈女。
这么看来,有人可能会觉得,董大儒真不是个东西,居然提出这个害人的东西,而且居然还被汉武帝推广了,于是一发而不能收拾,延续了几千年。
这个三纲的概念,在今天开来,是明显不合时宜的。
如果大臣犯了错,死罪,那君要臣死是无可厚非的,可如果大臣好好的,遇到一个暴君,他看你不顺眼,就得让你死,你也去死吗?
一个酒鬼父亲,天天喝得烂醉如泥,回家就打老婆孩子,还要对他绝对的服从?
凭什么皇帝能娶一个又一个老婆,皇帝死了,妃子就得守寡?
但是“三纲”被骂了很多年,人们也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董仲舒并不能代表全部的儒学;第二,真正的儒学不是这样的。
一、董仲舒的发迹史
自从刘邦创立了汉朝,用的是黄老学说的那一套无为之治,与民休息,所以经过著名的“文景之治”,已经留下了很多的财富。
所以,到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家底子是很厚的。
而汉武帝又是一个有梦想又有抱负的皇帝,他做梦都想成为秦始皇那样的千古一帝。
可是,光有梦想不行,他需要一套强有力的政治理论,来让天下人都信服他。
这个时候,董仲舒出现了。
这个人放在那个年代,按现在的话说,还真是个人才。
他饱读诸子百家,并且把孔子创立的儒学和邹衍创立的阴阳五行论结合了起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哲学。
这套哲学,不仅解释了宇宙是怎么来的,还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邹衍在阴阳五行论里说,整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的。而董仲舒又给加了五个,除了金木水火土以外,还有天、地、阴、阳、人五个要素。
我们今天都学过化学元素周期表了,知道邹衍提出的概念很笼统,但是在那个时代,可以想象一下,董仲舒在人们心中有多高的地位:这个人了解万物起源,简直就是通天的人物!
当时慕名而来找董仲舒求学的人,络绎不绝,把他奉为圣人。
如果只做到了这一步,那么董仲舒最多只能像孔子孟子那样,当一个好老师,但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当时董仲舒的名气很大,于是汉武帝就召见了他,他给汉武帝提了三点理论。
第一,皇帝统治天下的权威,是上天赋予的;第二,树立春秋大一统思想;第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好家伙,这不正好解决了汉武帝的问题吗?
只要让天下人相信,我的权威是上天赋予的,那我当这个皇帝就是理所当然的,你们想跟我斗,那就是跟天斗,你敢跟天斗?
当时的汉武帝,估计做梦都能笑醒。
其实仔细看来,这三点里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更像是一种交换:我给你在民间建立统治的合法性,你让天下读书人只能读儒家著作。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走起来!汉武帝把董仲舒的思想定为汉朝的官方意识形态,除此之外,其他的书都不能读!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孔子和孟子一辈子都没实现的梦想,让董仲舒一个人给实现了。
二、为什么董仲舒代表不了儒家
孔子能被称作孔圣人,当天下人的老师,不是没有理由的。
现代人看孔子的儒家思想,可能有些地方并不完美,但是在那个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为了称王称霸,不择手段,可以说是民不聊生。在这个时候,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教你怎么做人。
古时候有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什么意思?就是在那个纷争不断的年代,人们的思想是相对愚昧的,这样下去怎么能行?整个中华大地还不乱了套?
怎么办?说实在的,当时大家都觉得乱,但又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然后,孔子出现了,他建立的儒家学说,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言行,其核心,就是一个“仁”字。
而且,孔子说的仁,并不仅仅是针对君子来说的,而是分两个方面。
有一次,一个学生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不能只顾着自己当好人,做善事,还要鼓励别人和你一起做。
这是第一个方面,是针对君子来说的仁。
可有的人,他就不是个君子,天天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唯利是图,他就是个小人,怎么办?
孔子也给出了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待小人的要求,不能像君子一样高,只要秉持一个底线就行了:你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行为,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想想是不是这样?如果你根本就是个小人,那我对你的要求也不能太高,你别害人就行了。
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的王权已经名存实亡了,各路诸侯都想称霸,但是战争让人们痛苦不堪。
在这种环境下,孔子提出仁的理念,是不是一股清流?
简要介绍了儒家的“仁”,相比之下,就能看出来董仲舒为什么代表不了儒家了。
相反,孔子在这个方面,也早就给出了一个概念,他提出过一个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就是,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儿子亦然。
这句话通俗来讲就是: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应该做什么,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帮助别人,大家才会尊重你,否则必生乱子。
其实,春秋战国之后,一位君主就犯了这个错误,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END-
喜欢请关注我,一起学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