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法读再多书也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读《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前不久在“全民阅读周”期间发布的“中国阅读现状调查”看到的数据: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1.0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加0.02本。数据显示,国民纸质书年阅读量不足5本,相当于两个月还看不完一本书。
相较国外,以色列把读书放在首位,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的数量居世界之首,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平均读书量居世界第一;浪漫之国法国,也在倾力打造阅读大国,55%以上的法国人每年阅读1至12本书,24%的人阅读了12本书以上,其中不少人达到20本;
不可否认,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文化上的极大投入,国人的阅读数量逐年在提升,阅读质量也在慢慢从“浅阅读”往“深阅读”发展。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名族的深度与广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相较他国,如邻居日本差距还是比较大。究其原因,大抵还是落在读书无用的风气上和阅读与赚钱没有必然关连的理念中。包括现在的许多读书人,也是拿着书本问用处,“看过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是最真实的写照。古语里“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愈发不得人心,渐渐成为调侃读书人,调侃阅读无用的最好说辞。
造成这些阅读现状的原因自然很多。其中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我们从小就在被要求看书阅读,但从没有被很好的引导或者教授“到底该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怎样从书中学到我们想要的”等方法。从小到大,翻开课本,看到最后总是那几句“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或背诵全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缺失的那一环,就需要国人在往后的岁月中用更大的代价来弥补这重要的一课。
日本笔记本作家奥野宣之在他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给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参考。在漫长人生中读过的书而言,我们的记忆力是有限的。想在读完每一本书后都有扎实的收获,就需要有技巧地写读书笔记,并养成长期的习惯。读书有了收获,自然就离“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不远了。
奥野宣之创造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涵盖了从选书、购书、读书、活用四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在这样的过程后,书里的内容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阅读四法其中看完全书,你会由衷的佩服奥野宣之,心思缜密,无孔不入,对于像选书、购书这样你我都会觉得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环节提出各类实操的小建议。希望能帮到读者真正解决哪怕一点点问题或者节约一点点时间足以。
这也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关于日本银行的一个小故事。日本有家银行为了帮助客户节约时间,提高业务办理速度。把所有签字笔全部置换成悬挂在头顶上的升拉笔,他们认为客户以前在凭证单上签字需要拿起笔——拔掉笔盖——签字——合上笔盖,程序琐碎耗时。使用升拉笔,顾客需要签字时拉下悬挂正前方的笔签字后松开即可。一个客户节约10秒,一天办理200笔,节约的时间是惊人的。
奥野宣之笔墨着重在了如何阅读和如何记录上,这也是书的核心部分。我们阅读时可以把记读书笔记作为目标去读书,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且亲手写文章的好处会比我们想象的多很多。
读书笔记的好处做读书笔记最简单的方式“摘抄+感想”。摘抄原文一句话或一段话,立马在自己的笔记本或者书本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写在读书笔记上的感想甚至可以只是一句话。
就这样,读书的目的从“读完就好”变成了“写读书笔记”,读书的重心也自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因为读了书而写读书笔记”,而是“为了写读书笔记而读书”。
为了更加有效率的写读书笔记,应该边读书边提前做好写笔记的准备,这样可以避免在读过后记不起精华在哪个部分。所以,在读书阶段要在书上做一些简单的记号,为读书笔记做准备。奥野宣之推荐使用“筛选程序”,分阶段把重要的的内容筛选出来:
1)通读:一边阅读,一边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读完一遍之后,再把折角的几页重读一遍。如果仍觉得很好,把另一个角折起来。
3)标记:如果第三次阅读仍觉得值得一读,就用笔在上面做标记,最后把无法舍弃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即可。
这样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在书上划线,还可以避免书中出现各种无意义的线条,最后连原文都看不清的现象发生。如果日后想再看那篇文章,可以径直去找书中做好记号的部分。如果没找到,扩大搜索范围,先去找折起两角的页数,还没有找到就找折起一角的。
有匠人精神的奥野宣之事无巨细的把读书这件事拆解成无数个可带教的小点。把读者当成自家的孩童一般,耐着性子解释,一步步搀扶着成长。
读书笔记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能让你练好文笔写出好文章,它还是一剂解忧药,帮你抽丝剥茧,带去希望。但这一切都有一个残酷的前提——“能坚持下去”。毫不夸张地说,只有坚持下去,读书笔记才能发挥作用。读书时应该时刻记得这个目的,正确地对待写读书笔记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