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发展心理学》:防御型心智模式的三大天王
这篇文章我们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以及绝对化思维,看看这三种思维方式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以及我们先稍微简单介绍一下克服这三种思维的方法。更好的思维工具,后面的文章,我们会继续介绍。好,下面我们先看第一大天王:僵固型思维。
僵固型思维:别人的评价真的对吗?
僵固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会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聪明和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上。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人是会发展的,不用永远静止不变的。所以,了解僵固型思维,最重要的就是下面这个观点:
所谓的僵固型思维就是要从反面告诉你,能力并不能预测一切,有时候怎么看待能力,要比能力本身更重要。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告诉你,夸孩子可以,但是你要夸孩子努力,而不是夸孩子聪明。这个实验是让几百个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做题,一共是10道比较容易的题。当这些学生做完之后,一部分学生被夸:“哇,你好聪明呀,竟然都做对了。”然后另一部分学生被夸:“哇,你竟然都做对了,你肯定学习很努力和用功”。之后的发展出人意料,哪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测验中,很多都不愿意再选择更难的题去做,哪怕这些题目能够让他们学到新的知识。而且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于做难题再也没有兴趣了,表现也一直下降,即使重新做容易的题,也很难再有信心了。甚至最后,老师让他们写出对这些题的感受和分数的时候,他们竟然有40%的学生撒了谎。
相反,那些被夸奖很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他们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表现也越来越好。这个研究是颠覆性的,它证明了:
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反而会削弱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表扬孩子聪明,实际上暗示了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只是证明你聪明不聪明的方式。相反,表扬孩子努力则暗示着,能的能力并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关注自我证明,还是关注能力成长,是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的重要区别。所以说,我们应该记住:
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应该型思维:为什么世界要围着你转呢
应该思维分为两种:
一种是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
另一种是对我们自己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的本质:
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并在世界不合符我们头脑中的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
第一种应该思维,我们总是以自己头脑中的规则为标准,要求外部的事物和人的行为满足我们的标准。比如,一些家长总是要求孩子满足他们的标准,不仅导致孩子失去童年的快乐,而且一旦孩子表现的不好,家长们就会生气、沮丧,甚至是逼迫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做。还有一些例子,比如对于成人工作以后,总是要求自己被所有的人喜欢和认可,一旦有别人不喜欢我们或者是认可我们,就会表现出沮丧、郁闷甚至是怀疑自己。
作为一个成年人,你得接受,这个世界不是围绕你来设计的,宇宙根本不理会你的喜怒哀乐,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所以,如果你一直盯着现实与“应该”的裂痕,沉浸在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当中,就没有办法多看一眼这个世界中美好的东西。这就是应该思维对自我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种应该思维,我们的心里有太多的“应该”在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自己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这么说,也许你不会太明白,说的简单一些,就是我们自己总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再简单一些就是一句话: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比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想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比如,我有一个朋友,他现在接近30岁,他觉得自己应该要努力了,所以他现在每天只睡6个小时,没有周六周日,努力学习一些东西。开始的时候,每次学习都很开心,可是当学习效率变低的时候,他就会觉得特别沮丧,觉得自己不如这样奋斗着猝死算了。可是又有时候,他觉得自己这种放弃的心态真实太弱了,觉得人家创业的比他辛苦多了,自己奋斗的日子还长着呢。
看了上面的例子,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他和那些真正的创业和努力的人有什么不同。没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没有目标,没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没有让人振奋和为之努力的目标。例子中的朋友读书、听讲座、学习。可是他心里并没有特别想做成的事情。只想要努力这种状态本身,因为“努力总是对的”。
心理学家霍尼曾经说过:
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我们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这种应该思维呢?这个说起来也不是太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绝对化思维: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我
在说什么绝对化思维之前,我们先说一个够得抑郁症的实验。这个实验是二十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所做的,他把两群狗赶到A笼和B笼里。两个笼子都连上电,只要一按下开光,两个笼子里的狗就会受到电击,狗的感受可想而知。但A笼和B笼有一个区别,就是A笼子里有一个开光,只要狗稍微一碰,就会把电断掉,这样两个笼子里的狗就不会在受电击了。当刚刚开始的时候,两个笼子里的狗都会想尽办法在笼子里转悠,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学会通过开光切断电源,而B笼子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智能等着A笼子里的狗切断电源。
然后,塞利格曼把两个笼子里的狗都赶到了C笼子里,C笼子没有开关,但是很矮,只要狗稍微一跃就可以跳出笼子,但是,当笼子通电时,原来A笼子里的狗很快就会跳出笼子,但是B笼子里的狗却只会趴在笼子里,什么也不做,忍受着电击。
刚刚看到这个实验时,我自己是很震惊的。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认为无能为力的事情太相似了。在遇到一些我们原来很痛苦,而且解决不了的事情时,其实不是事情不能解决,而是我们自己认为不能解决。有一个词很好的形容了这种情况,叫:习得性无助。这也正是绝对化思维的一个本质。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
就是把原来我们受到的伤害抽象化,从而扩大自己的防御范围,从而保证自己不再受伤害。
绝对化思维对伤害做抽象化时,会从三个方向对挫折做绝对化加工,分别是:
永久化(时间维度),普遍化(空间维度),以及人格化(都是针对自己)。绝对化思维最大的危害,就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门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现实,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绝对化思想里。
我们回过头来看,绝对化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为了防御可能的危险,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我们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上面就是我们说的三种防御型思维,下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把这三种思维穿起来。比如说,父母夸一个孩子聪明,这是一种抽象化的评价,会让孩子陷入自我证明的陷阱中,孩子会努力维护自己的形象,从而回避挑战,这就是僵固型思维。然后孩子很有可能会发展出这种思维方式:我应该变现的聪明,否则就没有人再喜欢我了,这就是应该思维。然后,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没有做好,比如一次考试失败,那他就会想:我连考试都通不过,这就证明我不够聪明,再做什么也都没有用了,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所以,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通常都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的核心特点,就是用抽象的思维方式,阻止了我们跟现实发生联系。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防御型思维有这么多不好的地方,我们应该怎么突破防御型思维呢?后面我们会接着说。
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44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