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需求

2020-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缘方_8190

昨天听《叙事疗法》这本书,老师让回忆青春期时最喜欢的行为。回忆了一下,原来我是喜欢做拯救者,喜欢被家里人需要。

在我初二那一年,家里农活很忙,我旷课帮家里收麦子,后来两个要好的同学来找我,才又重新回到学校。当时的感受是,在学校也没学到多少东西,对未来很迷茫,而读书这条路,我是很难走下去的。父母在家那么辛苦,感觉自己还在学校混日子,心里觉得很对不起他们。能帮的忙就尽量帮,能做的事就一定要做,看是为父母减轻压力,其实是不想面对自己的内疚感。

第二年家里大旱,田里的水稻几乎颗粒无收,眼看着全家人都要饿肚子,我意然放弃了学习,跟着爸爸一起去广东打工,虽然我才十四岁,却想着要帮助父母渡过难关,照顾弟弟妹妹。

打工后一直把照顾家里人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省吃俭用把每一分钱都寄回家。

那些我一直认为应该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我自己渴望被需要,只有当我是被需要的时候,我才存在,才是有价值的。

恋爱的时候,也正是老公在感情中的失落感激发了我的圣母心,让我想要去靠近他,安慰他。他对我倾注了全部的情感,那一刻我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是被他需要的。

尤其喜欢他那孩子气的笑容,恍惚间我就像一个妈妈,在爱着自己调皮的孩子。

婚后我努力赚钱养家,也是害怕自己不被需要,不被重视吧!

孩子天然的无助感,让我的被需要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初生时儿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需要我,离开了妈妈就没法活,让我有了强大的保护欲。所有的爱和情感都倾注在孩身上,觉得老公是乎有点多余。

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家,为了孩子,始终把家庭的利益放在首位,忽略自己的需求,认为这样才是正常的,而像老公那样为了自己玩就不顾家的行为是自私的,我不允许自己是一个自私的人。

生病之后学习心理学,我才发现真正有问题的是我,我把自己活丢了,没有自己,看似无私的背后其实是更大的自私。我忽略自己的需求,委屈自己就是为了证明我好你不好,这样我就没有内疚感,还可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埋怨。

生病后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我每天的目光就盯着孩子,盯着老公。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把儿子养坏了,那我就不是一个好妈妈。

原来,儿子呆在家不去上学,(我被自己吓坏了)其实是为了满足我的需要,满足我被需要,被重视的内在需求。

当我不能工作,没有赚钱,我的价值感就没法体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很恐慌,想要制造点事情出来让我解决,这样我才是有用的,被需要的。

我一直在做讨好者,拯救者,其实都是我内在价值感的需要。看到自己深沉的需求,潜意识模式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太多太多的痛苦。那些一直被我们称作是命运的东西,其实在生命早期就已经通过我们和外界的相处模式决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