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探出题外
——浅谈教练对话过程之四:关于对答案的探询
客户来找教练,往往是来找答案的。
但我们知道,教练是不给客户答案的,但能帮助客户自己找到答案——作为教练,不给答案,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当我们不给答案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有答案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呢?我内心虽然有答案,但我不告诉对方,只要激发对方去找到答案,就没什么问题吧。
但在我看来,这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当我们内心有答案时,哪怕我们不说出来,我们还是会不自觉的引导对方去寻找我想让对方知道的答案——没错,这里有个关键词,叫“引导”,一旦引导产生,那么掌握前进方向的必然是教练而非客户,这也不是最好的教练状态。
记得我的导师ICF的大师级教练PAUL博士曾经说过,教练与客户,就像司机和乘客,掌握方向盘的应该是客户,而不是教练。教练只是一个激发者、陪伴者,带着好奇心去探索,唤醒客户的内在力量,帮助客户去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注意,是“他想要的答案”,而不是“我认为他想要的答案”或者“我认为正确的答案”。因此,当我们有意无意地引导客户去寻找我认为正确的答案时,最后这个答案,其实并不是客户探索到的,而是我藏在那里,带领客户去找到的——那很有可能并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心中有答案时,我们引导客户前行时,我们很容易封闭客户的思路,让客户找到其他路径的可能降低,也就是扼杀了客户原本拥有的创造性。
例如,当一个孩子向你提出一个问题:这道题该这么做呢?你不告诉他答案,但是你心中会有一种算法,然后慢慢引导他,最后他找到了答案。表面上,也没什么什么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教练过程。但事实上,因为你的引导,他没有去想其它的算法——这道题可能有好多种算法,因为你的引导,封闭了他的创造性。结果是,问题是解决了,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成人也是一样,客户会提出他的困惑时,在我们探询出对方的内在需求之后,我们会习惯性在根据我们的经验在头脑中马上形成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会更加明显。如果说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最佳答案,那还算好,因为那起码是一个好答案。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很多的时候,根本不是特别了解我们客户的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根据经验形成答案,还可能是并非最佳答案,甚至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例如,客户说:最近事情特别多,特别忙,我觉得自己像无头的苍蝇,不知道该从何着手。当我们听到这些之后,通过和对方探讨,探询到对方特别需要有效的时间管理措施。而我们自己经验,在头脑中出一个答案:他需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于是,我们便会引导客户朝着这个方向的方向去思考。但事实上,客户可能是因为目标不明确导致时间管理混乱或是客户不清晰自我核心价值观——我们很容易将客户带错方向。
我们需要将权力归还给客户,让客户决定方向,让客户去选择最优答案。所以,在教练过程中,我们经常要问这样的问题:你会做哪些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三个最优选择是什么?哪一个是最佳方案?你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吗?通过等等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客户思考,而不要先预设任何答案。
记得有一次MCC大师级教练Machel的分享,现场有一位教练问Machel: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客户感受到激发呢?Machel则问他:为什么要让客户感受到激发?他说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客户,但Machel却反问:假如你的假设这不是真的呢?这个问题让该教练陷入深深思考。没错,Machel之所以这么问,是发现了这个教练有个一预设答案:只有我们让客户感受到激发,才能有效帮助客户。但这个答案,很可能是不成立的。
所以说,相信客户是OK的,是全面完整性的,是资源丰富的,是有创造性的,是聪明的,是有答案的,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我们要发自内心的相信。只有真的相信,我们才会放下我们心中的预设答案,聆听客户的心声,带着好奇心与客户一起探索未知。
有人说,剑客有三种境界,一是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三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教练也一样,手中有剑,心中也有剑,是指你不但自己有答案,还会告知客户答案——这就完全没有教练状态;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是指你有答案,但你不告诉客户答案,而是引导客户找到答案——这是教练状态,但不是最好的教练状态;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则是你没有答案,也不会告诉客户答案,但却能激发客户自己去找到答案——我认为这才是最中正的教练状态。
因此,在教练过程中,我们不仅仅不要给客户答案,我们的心中根本就不应该有答案。也就是说在探询答案的时候,要放下心中所有的预设答案,探询未知的各种可能——即要做到探出题外,实现真正的无中生有。
中国哲学里,“无”不是没有,而是最大的“有”——因为“无”能生“有”,而“有”则会限制其他“有”的产生。
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我们答案也往往是在题外的,我们与客户的教练过程,应该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创造,是一个同步共舞的过程,不要引导,只需陪伴,不要答案,而要一起去寻找答案,不要预设任何答案,而是要带着纯粹觉察与好奇去探索未知的各种可能。
当然,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人们总会害怕自己无知,当我们没有答案去面对客户时,内心难免有恐惧和担心。明明有答案,还需要去放下答案,需要勇气的;而完全没有答案,还能陪伴着客户去探索,则更需要更大的勇气——因为这会更加不确定,但我认为这正是教练的魅力所在。
我欣赏这样的勇气,而要获得这样的勇气,除了我们要克服内心的恐惧,还需要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教练能力——当能力足够强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在被这些所困扰,而活出更自在的教练状态,那么自然就会更强的勇气和信心。因为,“艺高”人自然会“胆大”。
我承认,我还达不到这样的状态,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觉察,关注当下,带着好奇心去探索未知,那么我就离那种状态就更近了一些。
之前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12岁的美国男孩,叫Ciro Ortiz,在美国的街头摆地摊做情感咨询。开始很多人认为这是个笑话,一个孩子有什么资格给人做情感咨询。但有些人带着好奇做了尝试,却发现和他对话真的能带来帮助。他凭什么做到的?他没有任何的咨询技巧,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做到,靠的不是技巧,而是状态——他放下了预设答案,甚至他本身根本就没有答案,但他有接纳,有勇气,有倾听,有陪伴,有觉察力和好奇心,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来咨询的对象能从他身上看到真实的自己。因此,与其说他在做咨询,不如说他在做教练。
有人说,心理咨询师的最高境界是存在即治疗,那么我也认为教练的最高境界就是存在即是唤醒。但是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技巧,更需要一个好的教练状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教练的工具和技巧,用好的状态去助人。
我并不是否认想教练工具的价值,我只是想提醒我们自己,需要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教练状态——当我们的状态到了,我们的浑身上下都是觉察,举手投足都是好奇,那么我们即便没有任何工具技巧,一样可以有效帮助他人。
正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在练习独孤九剑的时候一样,刚开始练的是招式,最后要忘记招式,实现人剑合一,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佛家说,我们要放下“妄想、分别和执着”。如果我们真的做到,那么就是大师了。
我们是俗人,无法成为佛,但我们可以努力去学会放下,随时与客户保持同频同步,时刻带着好奇心去觉察,不断提升我们的直觉能力,真正用心倾听客户的心声,提出强有力的问题,激发客户思考,陪伴着客户一起成长。
正因为如此,人人都可以成为教练——无论是父母、孩子、管理者还是员工,只要能够做到真正的“放下”——放下预设答案,保持好奇探询未知可能,我们就能更容易进入教练状态,并让教练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即便不会任何教练技巧,我们也能成为真正的教练,让自己和身边的人都受益无穷。
放下吧,你不需要有答案,只需要进入教练状态,用教练的方式开启你与身边人的对话,你也能成为教练。
作者:高正坤(高管教练/情商领导力教练)
预约教练,请关注公众号“正心教练”(EQ-school),回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