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年度写作营(齐帆齐商学院)齐帆齐微课

是孩子“不听话“还是家长“克己内省“不够?

2022-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邵真

齐帆齐微课

亲子关系之所以经常会出现问题,其实大多情况是因为没有真正做好“克己内省“。尤其是亲子关系中父母亲经常会问题归罪于孩子“不听话“的时候。

其实亲子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亲子关系的质量决定了孩子未来人际关系能力的好坏。

亲子关系要处理好,我们还是可以借鉴孔子的“克己内省“的教育思想。

我们知道人际交往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问题,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从孔子“克己内省“的教育观点来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不是做错了,如果没错(通常情况下人都会有错),那么我们就应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验一下对方的感受。

这或许就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主张重在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他把这称之为“克己”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道”,指的是道是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具有某种客观的性质和内容。

孔子所说的“德”,指的是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属于主观方面的东西。

孔子在处理客观的“道”与主观的“德”的关系时,重视积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活动,强调自觉地进行思想监督,便遵循客观的“道”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而不受外来强加的限制,他把这种主观的思想活动,称之为内省。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克己是复礼的基本条件,不能克制自己,也就不能使自己的言论行为符合客观的“道”。

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的道德规范上来。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所谓“求诸己”,也就是遇事反躬自问,严格要求自己,随时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礼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对别人薄责。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增加矛盾,且会缓和和消除矛盾。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制自己包括同情之心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自己不要的痛苦和麻烦,也不要把这种痛苦和麻烦加到别人身上。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即对自身的缺点错误要勇于批评,对别人的缺点错误要宽容谅解。能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容易相处。

孔子主张把克己、求诸己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说:“不怨天,不尤人”,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抱怨,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么。

“不思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愁没有职位,愁没有能够站稳脚跟的本领。不愁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有值得别人知道的事情。

所有这些,都着重在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当自己没有能够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时,要多检查自己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而不要责怪别人。

当然亲子关系中看似不需要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但是你自身的道德精神和学问水平已经摆在那里,你的一举一动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孩子,影响着亲子关系。

我们经常说身教大于言教,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说教者,这又如何能让孩子真心实意的“听话”。

孔子说如果自己的道德精神、学问能力的条件不够,就应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创造必须的条件,进而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

内省是靠自觉性来监督的,不自觉就难于真正进行内在的自我反省。

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俱”,自己的行为都合乎道德规范,自我反省,问心无愧,那就会心安理得,还会有什么忧俱呢。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别人好的道德品质,虚心学习,向他看齐。见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说要开展主观的思想分析,见善则学,不善则改。

亲子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家长更是要认真的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和方法,要不断的倾听孩子声音,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的成长、提高与改善和改进。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应该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时常对自己亲子互动中的行为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不适宜的育儿方式,避免继续在育儿行为方面犯错误,同时也起一种监督作用,使之不敢放任,或纯用感情来支配行为,这种经验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吾日三省吾身”吧,这是拯救亲子关系的神丹良药,虽然苦些,但确实有效。

(22年度写作营第162篇1799字,累计254035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