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故事】浅谈徐悲鸿: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整个美术界的方向
中国的美术基础教育自建国以来就以一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直至近三十年才产生了一些改变的意识。这源于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为人民服务”为目的艺术行为,这是大众美术极为典型的表现,改变了自君主制社会以来以精英文化为主导的中国美术界的态势,直接导致了在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单一艺术形态。
这一形态主要体现于“徐悲鸿体系”在国内艺术界的极高地位,并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仅存一片以徐悲鸿的学生为代表的赞美。自80年代起,言论转向自由,关于徐悲鸿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客观的趋势,研究者们更愿意倾向于肯定徐悲鸿功绩的同时剖析他写实主义的局限性。
实际上,徐悲鸿的局限性本身并不能给美术界带来太多负面的影响,在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开始踏上美术界的舞台的民国初期,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艺术活跃期,徐悲鸿本人只能作为西画派中保守一方的代表人物而存在。然而,徐悲鸿以一己之力,可以说扭转了整个美术界的方向,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民国建立以前,中国的艺术一向表现为精英文化,实际上在西方的现实主义出现以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中国古典绘画的特殊性在于文人群体,他们创作绘画用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具有个体性,由于他们往往身兼赞助人的身份,所以整个绘硒圈子都相当欣赏这种个体化的特质,长此以往,文人画就被赋予了哲学层面的思考。民国建立后的新文化运动使得平等和民主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底层的民众逐渐踏上历史舞台,而这种精英文化恰恰不易为普通民众所接纳。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常年的被侵略使得人民生活极为困苦,并产生了全国性的反抗斗争。此时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让劳动人民翻身做主的口号,这种极具牺牲精神的口号迅速获得了广大底层人民的共鸣,为了巩固这些拥护者们,中国共产党必须以表现支持和赞美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题材作为宣传的手段,并在不断地斗争中展终不负众望的取得了政权。关于徐悲鸿的研究自他去世以来就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从徐悲鸿作品的写实主义附会出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怎样的精神,讽刺了什么、揭露了什么,严重将徐悲鸿推向英雄化的人民美术工作者形象。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出现了比较客观的徐悲鸿有关研究材料。关于徐悲鸿的专门研究,华天雪在其博士论文《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中从民国至2004年,有较为详细的综述,此处不赘述。然而徐悲鸿的研究不应当只局限于艺术家本身,“徐悲鸿体系”的发生绕不开现实主义和民国与新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徐悲鸿的个案研究之所以极具意义,正是因为从徐悲鸿艺术体系的转型中,可以窥得抗战之后向新中国转变的美术界一斑,这是民国美术史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徐悲鸿本人也因此成为了民国向新中国美术形态的转变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