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虻》
【无戒学堂年度IP营打卡第66天,1318字,累计83136字】
《牛虻》属于我的二次读物,第一次读得时候大概是初中,只是那时年少,没读出太深的印象,时至再次阅读之前,我脑海里就只剩下“牛虻”这个书名了。
《牛虻》(TheGadfly)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书描写了意大利革命党人牛虻的一生。主人公单纯幼稚的爱国青年亚瑟因被革命同志误解,佯装投河自尽,奔赴南美。13年后,当他带着一身伤残重回故乡时,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小说涉及了斗争、信仰、牺牲这些色彩浓重的主题。
对于出身农村的我来说,也许对牛虻并不陌生,但我还是查了下百度,牛虻一典,最早源自希腊神话中河神之女伊俄的故事。
万神之主宙斯爱上河神之女,由于惧怕天后赫拉的报复,便将美女伊俄化身为一只白牛放逐于天河之滨。嫉妒成性的天后化身为一只牛虻去攻击牛犊,使她颠沛流离。最后受尽磨难的伊俄来到非洲埃及,才恢复了人形。
这里由天后化身的“牛虻”无疑充满着“嫉妒与复仇”的意味,这暗合了小说的主旨,以及故事发展过程中“嫉妒与复仇”的相关情节:
早年身为大学学生的亚瑟出于对琼玛的男友、同为革命同志的波拉的嫉妒,在向神父忏悔爱情时,泄露了革命党人的秘密而铸成了终身大错。同样,“牛虻”一喻也隐含着后来的革命者牛虻以一系列颇为极端的方式,猛烈地攻击曾经对他隐瞒真实身份的生父蒙泰尼里神父、出卖过他的天主教会,以及因误解而抛弃他的女友琼玛,以报复当初所遭受的蒙骗和侮辱,并重新找回早先失去的个人尊严。
在小说《牛虻》中,早先年轻英俊的亚瑟,十三年后变身为面目恐怖的神秘人物牛虻,无论是他的外表还是内心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另外,他在海外流亡的岁月里不断改变职业和身份;在回到意大利以后,他不断乔装改扮自己,以投身于各种充满风险的地下革命活动。这种化身和变形,不仅使敌人对他真假莫辨,而且他当年的爱人和亲人有时也无从分辨。这一系列包含在小说中的富有神秘性和悲剧感的浪漫情节,不能说不是“牛虻”这一文学原型所赋予主题的应有之意。
在我的印象里,《牛虻》应该是作为红色刊物被大量推荐的,但我读这本书,并没有读出太多的政治色彩,当然,这也可能与我不太了解当时牛虻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
我觉得书中最精彩的地方应该一个是牛虻与所慕之人琼玛的早期误会,以及后来误会解除却已天人永隔;另一个最精彩的则是牛虻与红衣教主之间的爱恨情仇,不管是作为亚瑟,还是牛虻,他都特别渴望亲生父亲的认可,哪怕最终他固执地要教父在信仰与自己之间,只能二选其一……这种复杂的人性,矛盾的心理,我认为本书在此处达到高潮。
本文结尾,牛虻给琼玛的诀别信附了这样一首诗:
无论我活着,
或者是死亡,
我永远都是,
快乐的牛虻。
牛虻这一生,富足过,安逸过,更颠沛流离过,很多时候,爱他的人都宁愿他死在了第一次被误会时,因为后来的牛虻做过苦力,被人打得半死,演过小丑,受尽屈辱,瘸了腿,伤了脸,让人闻之就心痛不止。但他从未放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欣赏牛虻这样的人,他们一生都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要争取什么,不畏权贵,不屈服于任何人。也许,正是这种不屈的精神才使《牛虻》历久弥新,一代又一代得推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