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画册149】幸福就藏在小小的仪式感里
姐姐过来了,本来离地铁口只有一小段路,我却愿意开车去接她。妈妈也非要跟着一起去接。去吧去吧,只要老人家开心就好。
下午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刚刚看完,老人家就和我们讨论剧情,看来她看进去了,显得很高兴。
我们一起去吃贵州酸汤鱼。妈妈一边吃一边和我们聊多年前的很多事情。以前听到妈妈讲过去的事情,总是很烦。现在完全没有这种感觉,倒是老人家思路清晰,表达流畅,证明她的身心康健,我和姐姐都很开心。
小时候,物质的贫穷是可见的,却因为有了仪式感,一点儿都不可怕。
因为穷,平常的生活真的是节衣缩食。可是,每每到了节日那天,我们家里总会和平常不一样。端午节一定要吃包子的,清明节一定会出去踏青的,中元节一定要祭祖的,中秋节一定会自制月饼的。元旦就是新年,一定会美美地吃上一顿好的,还会买一些新玩意。过年是最隆重的。从腊八节吃腊八粥开始,家里准备年货的过程中,吃的玩儿的跟平常就不一样了。腊月二十三祭灶,我会看见妈妈对灶王菩萨振振有词地请示供奉。年前磨豆子呀,做米花糖呀,炒花生,炒瓜子呀,平常从来没有零食的我们,过去年前后那一个月的零食是很丰盛的。大年早上一定是要吃面条的,寓意把一年的磕磕绊绊全部消灭掉。大年三十晚上必定守岁,守到凌晨放完鞭炮,还会吃一顿汤圆才会睡觉。爸爸还会在新年鞭炮声后去村里“抢银水”(就是去村里的井挑水,抢在前面的人寓意家里会挣到很多钱)。第二天早上一定是要吃汤圆的。最激动人心的是饭后发压岁钱的仪式。从我记事起,我们家里发压岁钱是靠背古诗挣。大哥一分钱一首,二哥和姐姐五分钱一首,我最小,一毛钱一首,挣得多发得多。当时我别提多得意了,觉得自己背古诗太厉害了,居然比哥哥姐姐挣得还多。可是即使这么不公平,哥哥姐姐从来没有闹过。等到后来我明白了其中的不公平时,我们已经不要压岁钱了。
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领完压岁钱后,爸爸先是带着我们去坟地祭祖,然后一定要带着全家人去爬山。从家里到后山顶上,基本上要一个多小时。我们一路跑一路笑,我和姐姐还会去采摘一些野花野草。我们还会在山顶上大吼,尖叫,疯狂地玩耍,开心到极点。等到我们都安静下来,吃爸爸给我们带的瓜子糖果时,爸爸就会给我们讲一些“站得高望得远”“志当存高远”“目光远大”之类的话,虽然我们那时不懂爸爸为什么要讲那些,就是喜欢听他说话。爸爸是一名老师,平时对我们太严厉了,只有过年那几天,他会对我们很温柔地讲话。
我小学毕业后,因为家里要交四个孩子的学费,经济愈发紧张,爸爸妈妈能陪我们的时间更少了。他们要没日没夜地干活,还要借一些钱,才能凑足我们的学费。但是,我们在节日里的那些仪式从来没有少过。尤其是过年,妈妈会在年前带着我们全家总动员,买魔芋回家,削皮,剁碎,用石磨磨成浆,过滤后,在锅里蒸上八个小时,亮晶晶的Q弹魔芋豆腐出锅,送到街上,一抢而光。连续赶三次集,基本上就能过上一个丰裕的年。
直到现在,我们遇到各种节日,还是比较喜欢要小小地仪式一下,比如一家人出去走走,吃吃东西聊聊天。幸福的日子就在这样一些简单的仪式感里荡漾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