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忧社每天写1000字

个性崛起与教育重建——杨东平《寻找马小平式的老师》的启示

2016-10-18  本文已影响276人  十麦

《寻找马小平式的老师》,为杨东平教授于2012年9月8日在北京的演讲。

文章分为三部分:“认识马小平”、“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在文章第一部分,杨先生介绍到了意欲在体制内的公办深圳中学“践行自己的理想”、“做身体力的改变”的马小平的教育探索之路。

其中,杨先生指出,“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尊重、鼓励个性发展。长期以来,我们不提这个,只提全面发展,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时我们强烈提出要把‘个性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针,后来《规划纲要》还是‘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这样的表达”。

如此表述里透露出来的民间或教育研究专家所追求的教育理想、教育方针,与国家层面、政策层面的教育规划、教育目标,还是有所差距的。

无疑,从教育的现实要求与实践路径来看,前者(学者呼吁)更多合理成分;而后者(国家规划)对“全面发展”的坚持或优先倡导,无疑更具有一种号召的力量,更多地是一种远期视野,更多一抹理想色彩。

暂且不论“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否有必要强调孰者更优孰更为主导,单从此两种教育培养目标(在此,作为不同的培养目标,它们也可看作教育事业的手段或途径,即学生的个性发展或全面发展,虽可作为衡量教育活动运行优良的终端显示,更应在深广的意义上视为教育所面对、所服务、所凭借的每个人,尤其是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即其生命质量与生活状态的显示)的关系来论,全面的实现须有个性的实现,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即便全面发展作为应当广泛坚持、抱守的教育观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其在与个性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论列时,必应有一个合乎自然的定位,(参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说,)一切人的个性发展,是一切人全面发展得以实现的先决条件。人只有在满足了其最基本的个性流露、满足了个性存驻,并不断得到充足保障与提升的前提下,其全面发展才是一个可以言说的命题。

故此,在“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论述中,前者(全面发展)更有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的意味,而后者(个性发展)更有一种方法论的意味。前者是后者不断前进的指引,后者是前者得以实现的基石。而在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的文本语境与中国教育的具体实际中,个性发展毋宁更是值得重视的一维。

因为,假定将全面发展作为一项永远追求的价值观,那么,只要有教育事业存在,只要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还不曾失去一种被称作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精神产品,则全面发展与共同发展就拥有其不容置疑的正确性、正当性。而正因如此,个性发展,这一具有方法论意味,更具操作性、更有挑战性、更富鲜活可能性的表述,更应成为教育理论、教育实践采取行动、实践理想的有力且几乎唯一的抓手和路径。

文章后两部分“教育改革的可能性”、“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更像是在方法论意义上对个性教育例证和探索的介绍。“体制内”也有“好学校”、“活在当下”、“我们需要把更多的力量、更大的努力和行动放在力所能及的启蒙上,尽管这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不可能见效”、“越来越多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个人,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动力”,这些属于文章第二部分提出的属于观念思维层面的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动向。无疑,这是令人印象深刻的。虽然并非第一次提出。

在第三部分““教育改革的路径和方法”,社区图书馆、私塾、书院、NGO组织、基金会、网络学习、在家上学等,是文章提到的几种教育变革的方式和契机。

正如作者所说:“我们需要有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建构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就是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推广我们的教育理想,改善我们的教育现实。”当今时代,社会日益开放、物质日益丰富、科技日益飞速发展,教育有了更多改进的动力、可能和必要。上述诸种思想观念和切实行动的出现和实践,当然是今日中国教育改进、前进以及改革的可喜助力和动力。

而更应引人注意的是,全面发展统合个性发展,还是切实以人为本地促进个性发展之全面崛起,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不得不直面的紧迫而至关重要的问题。自然,全面发展是一个宏大的愿景,而个性发展是这一愿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必经之地。

教育的图景,可能会因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斑斓五彩起来,而这一切的改变改革,务须要映现在每一个人(即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终身学习者)的个性发展中。离此,全面发展只能是一纸良愿,个性发展也终会因全面发展的空洞而落寞以致落空。一切思维理念技术模式,也会因个性的缺损磨损而失掉出发的初心和目标,失去前进的动力和索引。

如此看来,在这一切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中间,做一个融会贯通的工作,将全面发展指导下的个性发展路线图真正发展成为每一个学生、每一种教育、每一个理念、每一种模式的指引,教育改革的浪头才会勾连成持续不断的壮阔波澜。全面发展的念头,闷头苦干的心愿或可造成一时的“天翻地覆”的效应,而持久的、“其命维新”的变革与延续的力量的形成,恰需切实的全方位的个性的展露与自主。

而从此,或许可以找到“教育的重建”的真正力量。

2016年10月17日 北京 十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