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一个学期的新闻学概论了

2015-06-03  本文已影响239人  柳韫殷

新闻学概论课的老师让我们写个学习心得与总结,对成绩有影响。

头痛了一阵,要是认真写来,应该就是《如何舒服地趴在课桌上睡觉以及上课听歌、睡觉如何选位置》,想想都是罪过。

好在大一这一年新闻实践不少,写点心得也能应付过去。

《新闻理论在操作方面的运用》

自己开始在学生在线写新闻报道后,觉得新闻最难学习和把握的便是操作层面了:

1、如何找到采访对象?

2、如何找到线索将事情调查下去?

这两件大事若做不好,写出来的东西必然肤浅,毫无“深度”可言。而在其它操作方面,还有种种细节,比如提问:

1、不同领域的受访对象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同,因此提问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2、问题问得越具体,收到的回复越有价值;问题问得越抽象,得到的回复越不着边际。

3、诱导式提问要考虑场合和礼貌

……细节很多,不一 一列举。

从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看来,新闻的“真实”、“客观”也是操作层面的事情,不是价值观上愿不愿意做到,而更多的是方法论上有没有能力做到。

——这不是新闻理想及职业操守的事情。

普遍认为新闻很好学,非专业的人学新闻两个月左右就能上手,然而在新闻专业主义及理念上不及学院派。

我觉得这样的说法太空洞了,能不能做好新闻工作,很大程度上要看在采、写过程中有没有持续的进步,像一些类似“理念”的东西,也应该是在日积月累中思考、总结出来的。

在学生在线做了大半年深度报道后,遇到了瓶颈,找不到突破口,因此试着去做人物版块了。

这个“深度报道”的瓶颈具体是怎样的我也不明白 ,但就是有一种很明显的感觉,自己做的报道在“深度”上没法深挖下去,而我自己也无法从做深度报道中得到水平的提高——再这么做下去不过是重复。

我读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早年编写的书,让我感触最大的一本是《记者如何专业》,张教授与媒体界许多重量级人物对话,探讨新闻的操作及价值。

那些媒体人的回答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出色的媒体人所以思考的事情,果然是在更高的层面上。

譬如《冰点》原主编李大同说:“越是灰色带的新闻越可能是本质的新闻。”

唐建光说:“媒体的功能是多元的。”(这话并无特别之处,不过媒体人若理解这句话,做新闻尤其是考虑新闻的价值的时候就不会钻牛角尖。媒体对我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启蒙,其次是记录。)

施喆说:“被遮蔽的真相有很多种,包括被权力遮蔽、被无知遮蔽、被虐利益遮蔽等。”

……

他们说的更多的话是我无法理解的,准确地说,是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

——问题在那儿,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

有幸了解到一本书,美国纽曼劳伦斯的《社会研究方法:定性与实量的取向》,读起来一知半解,但又醍醐灌顶般以让我猛然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给我的新闻水平设置了一个上限,我必须跳出以前的圈子。接触新的知识来打破这一上限。

做新闻,尤其是深度、调查类新闻,需要思考的一定不仅是新闻层面的事,更多的是社会层面。

在操作方面,除了新闻采、写、编,还有媒体运营事宜。运作一个媒体要面临的问题绝不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迎合市场还是守护稀缺价值”那么空泛。

这也是“有思想”、“有深度”这样的只言片语令我发懵的原因,我更倾向于使用“发现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操作层面的表达。

真的很难想象连稿子都写不好的人怎么去做编辑,怎么能整体地理解稿子,怎么能找到不俗套的切入点……

至于媒体究竟该如何定位、如何经营,我一无所知。

真的一无所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