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要逃离原生家庭三次

2023-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慧玲家庭教育

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200天早安问候。

最近,网上有个很火的话题#长大后,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引起无数人共鸣。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心理适应性,主要受童年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以及父母的眼界等因素影响。

那些成长过程中所缺失的部分,往往会在成年后拼命找回,给工作、生活甚至亲密关系带来困扰。

但是,尽管原生家庭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我们并非无能为力。每个人长大后,都可以逃离原生家庭三次,重新抚养自己。

一、治愈原生家庭的伤害。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强迫性重复”。说的是,人在成年后,会不自觉地重复童年时的关系模式。一个人的亲子和婚姻关系,很大程度是我们与父母互动模式的再现。

原生家庭中长期的贬低,就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让人隐隐作痛,难以获得安全感和配得感。更可怕的是,它还会对情绪和自我认知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别人一生气,就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动不动就朝身边人发脾气,事后又是满满的自责和愧疚;不管多努力,都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幸福……

作家苏珊说:“我们最关心、血缘最浓、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对我们杀伤力最大。”

原生家庭里,藏着一个人的性格和后半生的命运。只有治愈原生家庭的创伤,才能走出阴霾。

怎么做呢?

1. 正视原生家庭伤害

告诉自己你可以逃离、选择、改变的,自己是可以对自己负责的。

2. 关注内心感受。

冷静下来抱抱自己,跟心里“内在的小孩”对话,安抚自己的情绪。父母没有给的关怀,你可以重新给到自己。

3. 表达自己的诉求。

克服心理的恐惧情绪,不再压抑自己。积极面对父母,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让父母理解你作为孩子的需求和期待。

二、摆脱原生家庭的捆绑。

怎么摆脱呢?

1.表明自己的态度。

先从小事开始,就事论事,说明自己的观点,慢慢让父母体会到你的主见和成长。

从心理上与父母分离,把主动利收回到自己手中。

2. 学会课题分离。

树立边界感,让父母明白你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不再需要大人“搀扶”。双方各归各位,拥有各自的空间和生活。

3. 为父母寻找新的生活重心。

鼓励父母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不要把过多精力投入在子女身上,他们自己的人生也要丰富多彩。

三、打破原生家庭的局限

我们能做的,就是切断原生家庭的拖拽,学会为自己的人生作主。

1. 认清底层牵引力。

看清底层牵引力在自己身上的作用方式,调整、改变自己的陈旧观念和行为习惯。不要让家人干扰你的决定,尤其是工作方面。

2. 提升看问题的高度。

跳出原生家庭,多去接触更高层次的人群,学习他们的洞察能力和决策能力。

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认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与父母平等沟通,避免正面冲突。

用“我选择,我负责”的果断,担当起工作、生活和家庭的责任。

心理学家萨提亚说过:“不是每个创伤都是灾难,除非你允许这个灾难发生。”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们的过去,所以,不能再让它禁锢我们的未来。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但我们可以永远是自己最好的“父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